指数投资的6个误解
时间:2022-08-20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网字号:T  T

不少投资者有误解,认为指数投资非常简单,即使对证券市场不太了解,参与指数投资也可以比较容易赚到钱。因此,指数投资被理解成了一种“小白投资方法”或者“入门投资方法”。

殊不知,指数投资虽然相对其它投资方式简单一些,但绝对没有简单到“不用看就可以买”、“买了以后就不用管”的地步。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市场上对指数投资常见的6个误解,具体错在什么地方,投资者需要做哪些事情来规避可能带来的问题。

误解1:股票指数的

构成不受人为情绪影响

不少投资者以为,股票指数(以及跟踪这些股票指数的指数基金)的构成,不像主动投资基金那样被基金经理左右,因此不会受人为情绪影响,所以股票指数在投资中会相对比较理性。但是,这种看法其实并不太对。

从成分股的选择方法来说,股票指数可以分成两种:完全机械的,和有人为决定因素的。有意思的是,这两种股票指数,其成分股的构成,其实都有可能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

对于前一种股票指数来说,股票指数的成分股选择完全根据指数编制规则决定,看似很难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比较典型的有上证综合指数,其成分股包含了基本上所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成分股权重也完全由股票总市值决定,人为决定空间不大。

但是,即使是这类指数,其成分股的权重也可能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比如说,当一个股票价格飙升时,其总市值会上升,在股票指数中的占比就会变大,反之则会减少。而当首发上市股票被纳入上证综合指数时,A股市场给出的高定价也经常导致指数被动纳入估值昂贵、市场情绪亢奋的股票。很明显,市场情绪对股票指数的构成造成了影响。

而后一种股票指数、即有人为决定因素的股票指数,其成分股的权重,往往由指数编制委员会,根据一定的规则,加以主观判断做出。这时候,股票指数的构成,也自然会受到指数委员会看法的影响。

误解2:股票指数长期一定会上涨

许多投资者认为,既然股票整体来说是最好的大类资产,因此股票指数在长期就一定会上涨。但是事实上,并不一定如此。尽管大部分股票指数在大多数的长期周期里,都会呈现上涨态势,但是这个规律并不总是适用。

一般来说,股票指数在两种情况下,在长期不一定会上涨。一是期初的估值太高,二是整体市场没有投资价值。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两种情况,都是要努力避免的。

举例来说,美国的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年3月10日收于5048点,这个指数点位直到15年以后的2015年才被再次超过。纳斯达克指数本身的基本面增长是不低的,其中包含的亚马逊、谷歌等公司也是非常好的公司。但是之所以指数15年都没涨,就是期初太贵的原因。

再比如,标普香港创业板指数在2007年12月31日收于1349点,到了2016年12月31日仅收于358点,到了2022年8月17日则收于39点,仅有2007年底的不到3%。这其中的原因,和香港创业板市场整体低迷是分不开的。

误解3:热门行业的

指数可以分摊风险

有些投资者有时候想追一个热门板块,又不敢买入单个公司,怕风险太大,以为只要买入股票指数就好了,可以分散风险。殊不知,当热门板块整体遇冷时,股票指数的表现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举例来说,在2021年年初,香港市场的科技公司炙手可热。在2021年2月17日,恒生科技指数收于10945点。此后,港股的科技公司受到了巨大的行业逆风,恒生科技指数也一样下跌。

到2022年3月15日,恒生科技指数收于阶段性最低点3472点。这个点位比2021年的最高收盘点位,足足下跌了68%。由此可见,当热门行业遭受逆风时,股票指数也不会给投资带来太好的回报。

此外,投资者还需要警惕的一点,是当一个股票板块比较热门、股票价格比较贵的时候,市场上反而容易出现更多的相关股票指数基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当股票板块热门时,赚钱效应比较强,因此基金公司、销售公司等市场机构,也更愿意在这时候推出指数基金,投资者也更愿意买单。但是,过热的价格,往往带来的是糟糕的买点。

误解4:指数编制规则不需要细看

许多投资者在投资指数时,往往不会仔细看指数的编制规则。实际上,不少初级投资者甚至不知道,股票指数还有个《指数编制规则》这样的文件。

但是,对于有经验的投资者,《指数编制规则》是必须要看的文件。其中的许多细节,都需要在投资前思考。

比如,每只股票的投资上限是多少?10%还是2%?较高的投资上限可能会让股票指数更容易集中投资,但是同时带来的风险也更大。较低的单只股票投资上限会显著降低风险,但是如果股票指数涵盖的面本身就不广,也可能造成“过于分散导致投资变得平庸”的问题。

再比如,股票指数的权重再平衡,是多久做一次?再平衡的时候,指数委员会会有多大的权限?再平衡过于频繁,可能导致股票指数交易太多,难以长期持有好标的。反之,则会导致股票指数过于死板。

误解5:

指数基金都一样

不少投资者认为,跟踪同一个指数的指数基金,都是一样的。因此,如果想好了要投资哪个股票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