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恰逢中国三星在华投资30周年。
30年来,三星一直与中国产业同频共振、协同发展,完成了由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产业向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多层陶瓷电容(MLCC)等高端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完善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力量。
向高端制造业转型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加快走向高端化,带动整体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从“大而全”向“大而强”转变,顺应产业链重构与全球贸易环境变化,以三星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的外资企业也在因势而变。
与一些外企“本土研发、中国代工”的模式不同,梳理三星过去30年在华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家公司在华自我转型升级思路:一方面从东南沿海逐渐加速向中西部、内陆地区延伸;另一方面在产业布局上,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加大部分老旧产业及产能的淘汰力度,并加快向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高附加值制造业升级,这也契合了中国产业发展的趋势。
回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沿海地区依靠要素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成为“世界工厂”。1992年,三星开始在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投资建设一批从事电子组装加工的工厂,主要生产电视、录像机等产品。
进入21世纪以后,顺应中国市场变化,三星陆续将金融、重工、服务业等产业引入中国,并在天津、北京等地设立独立研究所,组建科研团队,转向本土化生产研发。如今,三星在中国共有8家研发中心,研发布局涵盖通信、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
如今,三星在中国的产业重点不再是以往手机、家电等整机产品的组装,但这并不意味着三星减少在华投资,更不会削弱中国对三星的战略意义。中国“十四五”期间要补充产业链和供应链短板,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中高端迈进。中国三星与中国产业发展步调保持一致,投资方向也持续迭代升级,加快向高端制造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例如,2012年,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三星在西安投建了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存储芯片工厂,投资额至今保持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子信息行业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纪录,也是陕西乃至西部地区引进的最大外商投资高新技术项目。2021年,工厂二期第二阶段项目量产,推动了西安半导体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
2018年,三星在天津投建了全球领先的MLCC工厂,2021年已正式竣工投产,天津也成为了三星电机在海外主要的MLCC生产基地之一。三星MLCC具有超高容量电容和超小型封装技术优势,满足中国手机、电脑、汽车电子等基础电子元器件的需求。同时,带动一批国内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天津,促进地区产业升级。
OLED屏幕也是高端电子产品不可或缺的核心零部件。2020年,三星在天津引入了全新的OLED显示屏生产线,2021年2月顺利投产,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提供高端显示屏幕。同时,三星还将其最重要的小型电池海外生产基地SDI二期项目落户天津,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动汽车等众多产品提供锂离子电池。
截至2021年,三星累计在华投资超500亿美元,其中近5年的新增投资就达200多亿美元,八成集中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高新技术产业。即使在疫情期间,三星在中国依然保持着每年四五十亿美元的稳定投资。这不仅清晰显示了三星在华投资策略的转变,也凸显出以三星为代表的外资企业看好中国高端制造市场的发展前景。
而三星在天津、西安等地的投资折射出三星近年来在华业务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思路。
探寻“双碳”新路径
回首三星进入中国30年,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是中国三星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而在新的发展阶段,三星的投资布局也开始谋求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
随着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提出,倡导绿色、环保、低碳,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星积极响应中国“双碳”目标的号召,用科技创新做加法,用高效节能做碳排放减法,把低碳思维体现到业务运营各环节,探索高能效产品和生产工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可持续发展,助推中国制造业的生态文明建设。
在天津三星高新电机工厂,每天都有近百吨的废水被循环利用。但过去,工厂工业用水利用率仅有50%,近一半的工业用水都被当作废水处理掉。“怎样才能更高效的提升工业用水的利用率?”是工厂负责动力设施管理的员工金联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借着工厂改造的机会,金联向上级领导汇报了废水系统改造的想法,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全力支持,利用这套系统,天津三星高新电机工厂工业用水利用率从50%一跃提升到80%,当年节约用水36000吨,相当于约300户家庭一年的用水量。
在西安三星半导体工厂,员工午休时常常散步的人工湖边,正是从“绿色中心”流出的处理后的废水形成。
而围绕生产线上最常见的冷水泵,西安工厂引进低能耗水泵,提升冷水泵自动化运营水平。仅通过这一项改善,每个月节约电力约250万度电。2021年,西安三星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