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下一步,资本市场怎么走?针对今年下半年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证监会部署了七项重点任务,涉境外上市、注册制、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处置等。《国际金融报》记者拟采访业内人士、相关专家,深度剖析上述任务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近期,中国石油等5家国有企业宣布将美股ADR退市、阿里将申请在港二次上市转为双重主要上市等事件,引发投资者对中概股跨境审计进程的广泛关注。
在中美就中概审计问题尚未达成共识的背景下,美股中概回港上市或成主流趋势。分析人士认为,香港市场方面已经给出了诸多中概股回港的便利条件,为其创设一个安全的回归地。同时,中概回港上市,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考虑到上市体量、活跃度、国际定价与机构影响力等,依然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要尽快把这个“池子”做大做繁荣。
中国市场具有庞大体量与良好的修复能力。2022年下半年,科技创新型TMT企业和中概股的回归,将继续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推动力。在多项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支持下,随着注册制的细化和完善,国内资本市场预期将在压力中继续逆势增长,成为全球市场的亮点。
证监会在下半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七大任务中提出,将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开放。加快推进与境外市场互联互通。业内人士建议,境外上市方面,因信息披露涉及企业商业机密,可先选择消费品、服务类等公众接触多且透明度较高的企业。同时,互联相对于互连,监管要点在于信息和数据交互打通,在监管能力有待压力测试的情况下,可分为两步走,即先引进来再走出去。
美股中概回港或成主流
近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人寿、中国铝业、上海石油化工股份等多家公司相继发布公告称,拟将美国存托股从纽交所退市。
对此,证监会回应称,上市和退市都属于资本市场常态。作出退市选择是出于自身商业考虑。目前的退市计划不影响企业继续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尊重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境外上市地规则作出的决定。还将与境外有关监管机构保持沟通,共同维护企业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伴随5家企业宣布将美股退市,阿里近期亦宣布将申请在港二次上市转为双重主要上市。系列事件再度引发投资者对中概跨境审计进程的关注。
2022年4至5月期间,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已将百多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列入预摘牌名单中。业内人士认为,中概股企业进入摘牌名单后是否将真正退市,仍将取决于中美监管机构的协商结果。证监会4月拟修订境外上市保密规定,就跨境监管合作相关条款的修订公开征求意见,也体现了中国监管机构的开放态度。
在中美就中概审计问题尚未达成共识的背景下,美股中概回港上市或成主流趋势。中信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11月,港交所优化上市制度后,二次上市的最低市值要求仅为30亿港元。且港交所也提出了二次上市企业转为双重主要上市的规则。其中在主要上市交易所非自愿除牌的发行人有12个月宽限期按照标准编备财务报表;且享有3年规则豁免。港交所为非自愿除牌的美股中概股留有较多规则上的“宽限”空间,极大地为美股中概回港上市提供了便利。
香港中睿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徐阳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市场方面已经给出了诸多中概股回港的便利条件,这种情况下既能为港股市场带来增量流动性,也能为中概股提供一个安全的回归地。
中概回港上市,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上海小郁资产总经理左剑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港交所具备无可争议的国际化地位,但也要客观承认这仅为一个窗口,无论上市体量还是交易活跃度,与美股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同时,国际定价与机构影响力提升,还需要做出很多努力。
二是回归港股市场,这是摆在眼前为数不多的可选路径。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要尽快把这个“池子”做大做繁荣。做大的用意在于一级市场融资,为了迎接未来三年可能批量化的回归,如何化解发行筹资压力,顺利实现登陆港交所,这是面临的第一重考验;做繁荣的要点在于二级市场要活跃,在港上市的“仙股”比比皆是,且缺乏流动性,也有30亿以上市值股票的单日换手率在低位徘徊,应有效扩大投资者队伍,这是面临的第二重考验。此外,上市给企业带来的额外成本、港股投资者分红纳税等,这些虽是细节但又成为现实的堵点,需要事先就做好制度衔接安排。
中国资本市场持续逆势增长
今年,部分中概股被美国列入“识别名单”,面临退市风险。因此,中概股掀起了回归亚洲市场的热潮。除了港股之外,新加坡也成为中国企业上市新宠。近年来,新交所不断通过制度革新吸引中国企业,截至今年6月,新交所约有60余支中概股。
同时,伴随中概股回流趋势延续,中国科技企业对内地资本市场的上市青睐程度,也在进一步提升。普华永道中国内地科技、媒体及通信行业主管合伙人高建斌表示:“2022年上半年,在内地资本市场科创板及创业板的带动下,中国内地TMT公司在资本市场延续了较为活跃的表现。”
普华永道数据显示,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