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实力被质疑,频繁收购投资,微美全息能证明自己的技术壁垒吗
时间:2022-08-12 00:00:00来自:界面字号:T  T

“元宇宙”概念利好大批企业之后,多数公司都意识到,他们需要尽快补齐想象力。或许是为了向外界证明自己的技术实力,在2020年上市之后,“AR全息第一股”微美全息(WIMI.US)持续密集进行投资。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从2022年初至今,这家主营业务是AR广告及娱乐的公司已经投资了超过15家上下游公司,覆盖领域包括底层技术研发、数字内容制作等。天眼查信息显示,从公司成立以来,微美全息已经投资近50家企业。

尽管被称为“AR全息第一股”,成立于2015年的微美全息并非一家为C端熟知的企业。公司的业务包括AR广告服务、AR娱乐和半导体业务。2020年4月1日,微美全息正式登陆纳斯达克。

微美全息的上市之路可谓坎坷,曾6次推迟IPO。2016年,国内VR、AR市场投资热潮迎来高点。IT桔子数据显示,从2014年开始,国内VR/AR行业融资金额和数量呈倍数级增长,直到2016年,行业达到241笔融资交易的高峰。微美云息也在2016年尝试登陆新三板,但最终未果。而近两年,微美全息乘上元宇宙的东风,一度因为这一概念股价暴涨。

然而,聚焦在AR行业,多位AR公司技术高管向界面新闻分析称,市场并没有到真正爆发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从上市之日起,微美全息研发支出过低的问题就为人诟病。作为一家AR公司,在密集投资了产业链公司之后,微美全息能向外界证明自己的想象力吗?

根据官方介绍,微美全息的业务覆盖甚广,包括全息计算机视觉AI合成、全息视觉呈现、全息互动软件开发、全息AR线上及线下广告投放、全息ARSDK支付、5G全息通讯软件开发、全息人脸识别开发、全息AI换脸开发等全息AR技术的多个环节。

而从招股书来看,公司营收主要集中在三大业务:AR广告服务、AR娱乐和半导体业务。

其中,AR广告服务占比长期占据总营收的大头。招股书显示,2019年,公司总收入约为人民币3.18亿元,其中82.7%的收入来自全息AR广告服务,17.3%来自全息AR娱乐服务。2018年全息AR广告服务的收入占比同样超过80%。

不过,公司在上市后明显调整了营收结构。财报显示,2021年全年,微美全息营收达到9.34亿元,同比增长21.90%。其中,AR广告营收占比为46.7%;AR娱乐收入占比则降至1.5%。2020年,AR娱乐收入占比就已低至3.89%。

取而代之的是半导体收入的增加:上市之后,微美全息在2020年6月宣布,其香港子公司将设立合资公司,开展半导体市场业务。2020年和2021年,微美全息的半导体业务收入占比超过50%。2021年,该部分收入同比增长12.8%。

与此同时,营收结构的调整也导致了公司毛利率的下降。

在公司产生半导体收入之前,公司的AR业务具有极高的毛利率:2019年上半年,AR广告业务的毛利率高达63.1%,主要原因是收入增加的同时控制成本;AR娱乐业务2019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则为93.2%,主要是由于毛利率较高的手机游戏业务收入增加。但由于半导体业务的销售产品成本和第三方软件开发成本较高,半导体业务的毛利率远不及AR业务,到了2021年,公司的总体毛利率从2019年的54.2%降至26.7%。

上市之初,微美全息更像是一家“广告公司”,提供软件服务。公司在财报中指出,AR广告服务指的是使用全息VR材料,将其整合到在线媒体平台或线下展示的广告中。根据广告效果(即广告的用户浏览量),公司获得一定收入。

AR娱乐收入则包括软件开发工具包(“SDK”)支付渠道服务、软件开发、手机游戏服务和技术开发产生的收入,主要服务于程序开发商。

尽管微美全息做的生意服务于B端,AR广告全息服务则面向C端用户,业内普遍认为,这是现阶段较为容易落地的AR应用,无需用户佩戴设备观看,技术门槛相对不高。上市首日,微美全息并未因为“AR全息第一股”的光环掀起太多水花,当日,微美全息开盘跌超8%,之后跌幅达14.55%。

不过,一如很多在过去表现平淡却因“元宇宙”翻红的公司,微美全息也赶上了全息技术和元宇宙的几次热点。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以全息投影的形式亮相并演讲,之后微美全息的股价从2020年7月10日起连续两个交易日累计大涨544%。

2021年08月24日,微美全息宣布成立“全息元宇宙事业部”,布局元宇宙底层全息技术研发。微美全息创始人CEO石硕表示:“随着元宇宙和相关应用的不断发展,我们处于理想的位置,可以抓住增长机会,改善我们的元宇宙产品矩阵,并扩大我们的元宇宙市场份额。”消息宣布后,公司股价曾连续两日上涨30%。

上市公司密集投资并不少见,但对于微美全息来说,投资布局产业链可能是弥补技术研发的一个重要手段。

质疑的观点认为,微美全息在AR自研上投入不足,营收增长则依赖收购公司获得的收入。据招股书显示,从2017年到2019年上半年,微美全息的研发支出分别为969.6万、802万、292.62万元,占报告期内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05%、3.56%、1.83%。

此外,从2015年开始,微美全息就频繁收购公司。招股书显示,微美全息于2015年5月通过北京微美开始商业运营,之后在2016年2月,北京微美于香港成立全资附属公司MicroBeautyLightspeedInvestmentMana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