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多位股权投资业内人士看来,相比美股大跌与日元贬值,真正触发软银上半年如此巨亏的更重要原因,是软银愿景基金持续高举高打的激进投资策略。
8月10日,软银董事会同意结算2.46亿份阿里巴巴ADR的远期合约,创造4.6万亿日元收益(约合340亿美元)。这或许成为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挽回软银集团业绩颓势的最大救命稻草。
此前,这位原亚洲首富再度陷入新争议。
本周,软银集团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当季软银集团净亏损3.16万亿日元(约合234亿美元),若加上一季度亏损1.7万亿日元(约合162亿美元),整个上半年软银集团亏损额累计达到396亿美元。
面对如此巨额亏损,孙正义将它归咎于两大因素,一是美股大跌,令软银愿景基金持有的高科技股票在二季度大跌31%,二是日元贬值所造成的亏损占到集团二季度亏损总额的约25%。
但在多位股权投资业内人士看来,相比美股大跌与日元贬值,真正触发软银上半年如此巨亏的更重要原因,是软银愿景基金持续高举高打的激进投资策略。
据软银公布的财报显示,去年软银愿景基金向183家高科技公司累计投资38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但随着今年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与资金流动性收紧,这些高科技公司的高估值泡沫纷纷破裂,拖累软银愿景基金再度遭遇巨亏。
比如软银重金投资的韩国版阿里巴巴——Coupang、美国外卖平台DoorDash、挪威仓储机器人公司AutoStore等高科技独角兽企业估值大跌,令软银旗下两只愿景基金的企业投资估值蒸发约230亿美元。
“这背后,是孙正义或许得全面反思他引以为豪的高举高打投资策略——即投入巨额资金驱动高科技企业不顾亏损博取高市场份额与行业龙头地位高估值的做法,是否可取。”一位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向记者直言。目前而言,在全球经济衰退与资金流动性收紧的共振下,孙正义这种投资策略早已风光不再。
孙正义对此也直言:“我们在半年里亏损6万亿日元,我也需要深刻地反省,时刻铭记这个教训。”
值得注意的是,孙正义的业绩救赎征途走起来也未必平坦。
此前,孙正义打算运作大型芯片研发企业ARM在伦敦纽约两地上市,但随着英国政府变化,市场传闻孙正义已决定取消ARM在伦敦上市计划,但这导致ARM的上市进程或将延后。
与此同时,孙正义还以21亿美元出售美国自动驾驶独角兽企业——Cruise股权,尽管这笔交易令软银愿景基金收获约9亿美元回报,但市场直言软银愿景基金可能“贱卖”Cruise,因为后者的自动驾驶研发能力仅次于谷歌。
“目前,软银集团与孙正义只能依靠抛售阿里巴巴股票挽回业绩颓势。”上述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指出。今年二季度,软银集团通过阿里巴巴股票的预付远期合约,先后分别筹集105亿美元与68亿美元。而今,软银董事会再度同意结算2.46亿份阿里巴巴ADR的远期合约,以此改善软银集团业绩颓势。
“但是,当软银清空所有阿里巴巴股票,还能拿什么拯救自己的业绩颓势与错误投资策略?”他向记者指出。由于软银愿景基金持续抛售企业股权,目前有些企业在开展新一轮融资时都不大愿提及自己获得软银愿景基金注资,因为潜在投资者会担心软银愿景基金突然抛售企业股权导致企业估值大跌。
谁让孙正义再遭业绩滑铁卢
“成也科技股,败也科技股——这俨然成为孙正义的宿命。”一位熟悉孙正义投资风格的创投业内人士向记者感慨说。
在他看来,上半年软银集团遭遇如此巨亏,很大程度“归咎于”软银愿景基金在高科技企业投资方面连续遭遇滑铁卢。
软银集团财报显示,二季度期间,软银愿景一期基金共持有80笔股权投资,包括23家高科技上市公司,由于这些科技股股价持续下跌,导致其上市投资组合公司的未实现估值损失总计达到68亿美元。
软银愿景二期基金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其上市公司投资组合估值损失总计达到38.39亿美元,主要原因是挪威仓储机器人公司AutoStore与WeWork股价下跌;未上市公司估值损失更是达到约98亿美元。
这位创投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股权投资界也特别好奇,缘何软银愿景基金重金投资的高科技独角兽企业纷纷遭遇估值下跌,比如Coupang去年刚在美国上市时一度给软银愿景基金创造约340亿美元的浮盈,但随着前者股价持续下跌,如今软银愿景基金这项投资浮亏达到约22亿美元。此外,软银特别看好的美国外卖平台——DoorDash也令其遭遇估值损失16.34亿美元。
多位知情人士指出,这背后,是软银高举高打的投资策略正日益不被资本市场认可。一直以来,软银集团与孙正义奉行着一种独特的投资逻辑,就是通过巨额资金注入,助力高科技企业不断扩张市场份额占据行业龙头地位,从而创造更高估值与更大发展空间,由此塑造另一个“阿里巴巴”,但事实上,这种投资逻辑或许在资本流动性极其宽裕与全球性技术变革初期能创造极大的成功效应,但随着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与资本市场流动性收紧的共同影响下,没人再愿意为企业成长故事、新技术概念与超高估值买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软银愿景基金业绩再度大跌,软银内部开始“人心思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