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里的人通常用“没有边界”形容美团,这种情况让描述美团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变成一个让人十分头疼的话题。但当问起我们身边人对美团的印象,大多数人依然停留在“外卖”这个关键词上。
在中国的餐饮和外卖市场上,如今的美团基本上已经到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阶段。根据过去的财报显示,美团的外卖交易总量占整个外卖市场总额的67.3%,平台的活跃商家达到880万家,在平台上获得收入的骑手约为527万人。
在普通人眼里,行业领头羊和利润独占几乎可以划等号,但和这种刻板印象所不同的是,美团内部盈利情况并不好,主营业务增长乏力,新业务还青黄不接。无论从名气还是从业绩来看,美团不断扩张所占领的新业务板块一直不温不火,和探索新的盈利增长点这一目的相反的是,一次性重押多个新业务已经明显拖累了美团的业绩。
美团的收入主要来自三项业务:一是餐饮外卖,二是到店、酒店及旅游,三是新业务和其他,主要包括零售业务美团优选(社区团购)、美团闪购(即时配送)和美团买菜(生鲜供应),B2B餐饮供应链服务以及共享骑行服务。
根据去年财报,上述三项业务的分部经营溢利分别为61.75亿元、140.93亿元和-383.94亿元。这就意味着,新业务的383.94亿元亏损完全抵消了外卖和到店的合共202.68亿元的经营溢利。
新业务的盈利拐点还没有出现,在主营业务的战场,美团还要直面巨头的狙击。比如字节跳动这几年一直在本地生活业务跃跃欲试、持续加码,现如今,抖音也能提供美食、休闲娱乐、游玩、住宿以及丽人5个板块的优惠团购业务,试图和美团正面博弈。
从组织架构上看来,尽管美团业务众多,但到店业务和到家业务是两块比较核心的主营业务。具体来说,到家业务已经非常成熟,格局稳定的是外卖业务,从营收上来看,到店业务要低于到家业务。
但是从净利润上来看,到家的低毛利和到店的高毛利相比,落后不止半个身位。财报显示,去年美团到店酒旅收入同比增长53.1%至325亿元,经营利润由2020年的82亿元增加至141亿元,经营利润率由38.5%提升至43.3%,“现金牛”的称号名副其实。
这就意味着,不太赚钱的到家业务,只是美团修建护城河的一件利器,具体怎么拆美团这个超级巨头,还得从全局层面来一一解析。
01
低毛利,是道护城河
前美团COO、美团地推团队的创建者干嘉伟在一次采访中曾这样提到:“波特竞争战略把世界上所有企业分成三类,第一类做差异化产品,比如奢侈品、苹果;第二类做成本领先产品,比如中国制造、亚马逊、美团;第三类做聚焦类产品,比如聚焦某一小众群体,发烧友。”至于选择成为哪一类企业,一方面跟业务本身性质有关,另一方面跟竞争状况也有关系。
找到每个领域里的经典理论以及行业里的最佳标杆公司去学习,是美团和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一贯的风格,也是王兴对公司从上至下全员工作方法的要求。美团学习亚马逊,主要原因大概就在于他们的主营业务都是低毛利,都有着成本领先的经营理念。
“成本压缩是亚马逊成功的基石。”美国晨星股权研究总监霍托维曾说到。受行业属性的限制,亚马逊涉足的电商领域,护城河就是结构性成本优势,规模大而毛利低,也正因如此,精细化运营、力争以更少的投入实现更大的产出就成为它成功的关键因素。勤俭节俭,也被收录在亚马逊14条领导力准则中。
根据美团公布的外卖业务运营数据,去年平台交易用户达6.91亿元,同比增长35.2%,现在的外卖依然起着强有力的引流促活的效果,但外卖业务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互联网业务“低成本高利润”,恰恰相反,甚至比很多传统重资产行业的利润都低。尽管利润微薄,外卖在美团“高频打低频”的战略中起着关键的流量入口作用,增长逻辑为不断吸引新增用户,让基本盘不断做大,进而充实生态体系,达到高频抓用户、低频做利润的目的。
美团主营业务的低毛利促成了这样一种竞争格局:外人不愿入局,因为无利可图,就像王慧文所说,“我们专门做鸡肋业务,把肥肉留给BAT。”同时,外人也不能入局,因为入局就死。
最能体现后者的,是近两年美团集中发力的社区团购业务。高频刚需亦有边界,当市场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地区,外卖的使用场景频次就会降低,社区团购等新业务成了补充外卖这一流量入口的新买卖。
直接体现在它最近三年的财务数据上,美团新业务的经营利润分别为-67亿、-109亿、-384亿,为了抢占流量风口,社区团购等新业务快步扩张,至今仍在“赔本赚吆喝”的阶段徘徊。和外卖性质相同,社区团购可谓是另一种形式的“鸡肋”,但行业竞争之激烈、洗牌速度之快,还是让围观者咋舌。
今年年初,在同程生活、食享会相继破产短短半年后,社团团购“老三团”的另一位成员十荟团也悄然倒下。持续亏损、平台跑路、监管趋严、投诉不断、中小玩家逐渐退出市场、部分头部玩家靠着家底殷实而迎难而上。社区团购走亲民路线,生鲜品类是主要产品,因此高损耗、不易储藏、高售后等问题也严重拉低了行业毛利率。
利润微薄背后,是下沉市场的庞大规模,和冷链物流的建设导致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