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攻略》美联储加息四分三厘,完全没有悬念,结果跟外界主流想法,如出一辙。套用传统智慧,甚至有点陈腔滥调的说:一如预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当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令大家想法一致,无惊无险,刚刚好,自然有点工夫要做。正如本栏一直分析道,打从金融海啸后,十多年来,美联储主力做的,除了是大家熟悉的货币政策,包括正常时期的减息,更包括非常时期的量宽,但有一点功在社稷的,其实是有别于格林斯潘年代的一言堂,由伯南克接任起,广开言路,主动沟通,透明度大增,所为何事?正是期望管理也。
期望管理此招不易为。要有无比的坚毅,更要有言行一致的信用和承担,才能经历时日的洗礼,最终取信于人。市场中人,并非省油的灯,任何言行不一,都会导致外界愈发怀疑,继而打破央行与市场的均衡状态,自然有另一番的波动,幸运的话,有可能经过一番唇舌之后,可以重回信任的轨迹上,运气差一点的,绝对可以影响之后一连串的行动,央行说什么,外界偏不信任,直到央行要大力挽回,代价不菲。
*议息后反应,有幸有不幸*
如今的情况,算是有幸有不幸。幸者,观乎外界斟酌之后,一般跟进央行大员在议息前的言论,然后在主要的押注上,一般都很准确,例如利率期货,例如债市,等等,不一而足。换言之,市场参与者仍倾向相信央行有能力亦有意图执行其所说的一套。
不幸者,能够取得如此成果,不单是因为美联储要递进式加息,由以往认为通胀是过渡性,没有马上加息先发制人,到后来只好后发先至,正所谓矫枉必须过正,力度要猛,步伐要快,才能显示决心,结果却是多少宁愿以一点衰退的可能性作为代价,换取物价稳定了。
*央行投鼠忌器,市场有恃无恐*
说起来,当局当日所说的通胀暂时性一说,假如顺其上文下理,明乎局方的措辞,其实未必错,因为当时是针对疫情后供应链危机下,的确是偶发性而非结构性的部分物价上升,假如上述供应链危机不是旷日持久,的确有可能在可见的不久将来,便自动由市场机制之下,价格高企带来增加供应的诱因,时间可以医好这个问题。
不过,事后回顾,局方轻视的,倒是由其一手造成的量宽,退市缩表迟迟不为,为而无力,对于外界的讯号极不清楚,这一点倒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疫情,而是多年来,大家早已看透局方的底牌,就是不舍得金融市场震荡导致再一次骨牌式的系统性风险,可愈是投鼠忌器,愈是令市场中人有恃无恐,道德风险或道德危机根深蒂固,十多年的资产升值,正是局方刻意要市场相信危机不易发生,赚钱经验是让人继续参与,配合起来才可买时间,满足了当日信心危机之所缺,也造成了下一次信心危机的时代背景。
*救市埋下危机,危机后又救市*
说起来,美联储的历史,满是这种周而复始的,救市后有新危机,危机后又救市。市场早已习惯,倒不因个别哪一任主席的作风而有所变,而是央行的功能和角色使然,几乎必然发生的。
无论如何,如今在技术性衰退的定义和细节上,尽管可以有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定调才算,但就算没有,外界也早已对号入座,反正市场中人,无人不晓的是,局方愈要向外界证明其有决心有能力压低通胀,短期的衰退代价是不介意的,口中虽说不承认,但外界的反应最终将再一次证明,如今似乎美联储主席说的什么,外界已经走前几步,下一回合,已经从衰退下美联储不但不能提速加息,改为暂停加息,甚至减息,这样才有近日议息后的市场反应。
*升值潮下清凉剂,合长远整体利益*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大半年来的波动,未尝没有可取之处,起码从估值上,加息周期自然令资产估值在现金流折现模式下有所降低,作为十多年来升值潮的一帖清凉剂,固然有人欢喜有人愁,但从降低系统风险一事上,部分人偶有亏损,总胜于人人以为永远不会输钱,较为合乎长远整体利益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