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写苏东坡、王阳明等等古人,主要就是寻找他们是如何度过精神危机的方法,还能把绝境变成至宝、作品、经典。这次写个外国人,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星巴克之父”霍华德·舒尔茨。其实,东西文化差异再巨大,在个人面对巨大挑战时,能调用精神力量的普遍规律是类似的。
星巴克最近因为不提供免费公厕,以及要求员工复工返岗遭拒,频频在国外上热搜。据澎湃新闻报道,当地时间6月9日,舒尔茨在出席DealBookDC2022年政策论坛时表示,自己曾“跪求”员工复工返岗,但员工仍选择每周只来公司2到3天。
今年4月,舒尔茨第三次出山,回归星巴克主持大局,计划在2023年第一季度离开CEO职位。而上一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他4月便批评前管理层的“虚假承诺”。修复一个公司,有时候,就是修复人心。
5月,财报发布,他承诺将在2022财年投入10亿美元用于门店伙伴(福利),推动所有门店伙伴时薪达到15美元,8月1日起生效。终身伙伴将获得5%涨薪或起薪增长5%。涨薪的目的是对抗通胀。
当社会需要也是“我”的需要的时候,就积极推动,这样可以团结所有力量,形成良好氛围。他的整个管理风格一直没有变,就是治愈人心,激发人心,调动所有能够调动的社区力量,公共力量。整个姿态还是如常谦卑。不知道此次短暂的再上前线,会不会续写“从头开始”的辉煌。
他已经70多岁,且又只是短暂接任,所以最合适的方法,依然是发挥精神领袖、定心丸、稳定剂、压舱石的作用。一个老者的智慧,就是历经世事,知道任何事情,好的坏的终将过去,在任何一个阶段递进实现“坚忍不拔,自我超越”就行,鼓励人们“养其正心而待其自胜”。
4月他刚回归的时候,当时我对一个评论印象深刻,大意是: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灵感、直觉、底线和勇气是完全不一样的维度。创始人知道自己珍视什么,做这家企业究竟是为了什么,在每个看似艰难的决策面前,这些东西能让决策变得简单。
从头开始,重启力、重塑力,这些对这个时代而言是多么重要。
其实,舒尔茨小时候就有精神危机。他们一家住在政府的廉租房里,父亲受了工伤反而被辞退,母亲当时怀着孕,多年来还深受抑郁症困扰。他们家里很拮据,总要向熟人借钱为生。
他从小觉得家庭生活是压抑的,毫无吸引力的,总是想逃离。他逃离的办法是运动场和公园的棋盘。廉价小区的运动场虽然四处坚硬,但他觉得充满了机遇和归属感。棋手的专注程度、斗智斗勇、竞技友情、统筹考虑,还有偶尔会教他几个妙招等等人与人之间的默默感染,他都觉得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他就这样默默隐忍,积累,度过他苦闷的童年、少年时代,但他后来才知道,这些对他往后脱困超越,也是力量来源。痛苦压抑的“世面”,早见早好,往后会见怪不怪。
舒尔茨特别喜欢打球。他认为团队运动让人有归属感。因为那是一种不用语言沟通就能形成的默契。“打球时,我不需要通过许多语言交流来获得队友间的连线,队友们聚成一团时,或者是当我触地得分或从界外救回一个篮板球而得到队友扬扬下巴的赞赏时,我就有种无可匹敌的归属感,这是我在家里感受不到的。”运动让人积极有力量。
高中时,他因为玩触身式橄榄球,鼻梁骨折,有过几次脑震荡。但这种伤,根本不算什么伤。人生的磕磕绊绊都在后头。
我小时候鼻梁骨也折断过,小时候也觉得家庭生活非常压抑总是想逃离,逃离家乡,赶紧去最遥远的城市。太小还逃离不了,就去看老庄,十二岁开始就在电脑面前胡乱练习写作。我看舒尔茨的自传《从头开始》,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亲近感。
人是怎么自我成长,又将自我成长的效应扩散到社会上的呢?舒尔茨的成长经历说明了这一点。他是将“文化”和“氛围”商业化的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化只是一种思想的繁殖方式、扩散方式罢了。
1983年,西雅图一家小型咖啡豆烘培商星巴克的营销主管兼零售商的霍华德·舒尔茨,出差到米兰,去参加贸易展。星巴克的标志是一条袒胸露乳的美人鱼,取名自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大白鲸》(我以前写过这本小说相关的文章《鲸落》)。小说里面,主人公亚哈船长的大副名叫星巴克。星巴克成立于1971年,由杰拉德·鲍德温、戈登·鲍克和泽夫·西格三人共同创办。1981年,舒尔茨认识了杰拉德和戈登,加入团队。
|星巴克创始人:杰夫·西格(历史老师)、杰瑞·鲍德温(英语老师)、戈登·鲍克(作家)
人的进步一定是看过世界,看过不一样的震撼的世界,看得入了心,觉得一定要做点什么较为彻底的改变,才足以放下这颗心。
舒尔茨来到意大利后,发现那时候到处都是咖啡店,哪怕安静,也充满活力,街上的氛围实在太好了。意式浓缩咖啡的工作人员称作barista,所有咖啡相关的人事物都有其专有名词,慎重、庄敬,仪式感十足。意式咖啡,需要恰到好处的水流、温度、压力、时机,制作过程也非常复杂——倒豆子、研磨、称重、捣固、等待、注水,最后还要清理器械。
当时,美国人普遍喝的咖啡源于一种名叫罗布斯塔的咖啡豆,与星巴克所用的阿拉比卡相比,前者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