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季度,爱奇艺盈利了,这在长视频领域称得上一件了不起的事。
要知道,去年的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优酷总裁樊路远还认为:按照现在的生存环境,难兄难弟“爱优腾”想盈利指日可待,是痴心妄想。
而一年不到,爱奇艺即退出了“亏损三兄弟”格局。爱奇艺CEO龚宇还在接受采访时不无遗憾地表示:“如果提前半年或一年进行策略调整,情况会比现在更好!”
这里的策略调整,指的是增加头部内容,减少扑街内容,腰部内容不刻意去做。
但也正是因为此,盈利后的爱奇艺舆论评价两极分化:
一边,市场态度180度大转变,股价当天上涨近10%,一派“赚钱就是王道”的喜悦。
另一边,不少文章分析认为,爱奇艺的盈利是砍内容、缩减成本的短期财务反馈,不具持续性,长视频仍是一个烂生意。
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第二种市场观点占据了上风,爱奇艺股价回落,市场热情降温。
那么,长视频内容行业的走向,真的注定是“价值毁灭”吗?
似乎不见得,毕竟曾经迪士尼、HBO、皮克斯走出来了,当下的奈飞本质上也走出来了。
如此来看,不是行业本身有问题,而是局限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那么,这个行业究竟是怎么演变的呢?
一、爆款思维的头部策略,可能会陷入“囚徒困境”头部策略这种提法,让用户感觉被尊重,很讨人欢心。也因此,用户往往对头部大制作的关注度会更高,内容相对更容易出圈。
比如,最近腾讯大火的《梦华录》,就是S级剧集,播出前后,平台在演员阵容,宣发投入方面都有更大的倾斜。相关话题不断,屡屡冲上热搜——导演杨阳,被捧上古装剧导演“神坛”,主演刘亦菲再次登顶神仙姐姐。
内容大热出圈,平台收割流量、热度以及会员付费收入,局面可谓多赢。
这固然可喜,不过我们仍然要看到输的局面。
如下图,头部剧集《如懿传》、《幻城》等,同样是大制作投入——比如,腾讯购买《如懿传》版权花费了7.8亿,但这些剧集每元钱获取的播放量都在100以下,甚至《如懿传》为个位数,显然无法覆盖制作投入。
如此来看,头部策略本质还是爆款思维,毕竟爆款才意味着超额收益。
事实上,早期的长视频内容公司能跑出来,也正是得益于此。
以皮克斯为例,其1995年推出首部爆款电影《玩具总动员》,之后的大多数电影,也都屡屡破票房记录,同时口碑爆棚,获得奥斯卡奖无数。
然而这样的持续精品路线,意味着要牺牲数量和内容。
数据显示,近40年皮克斯仅生产了24部作品,数量上远逊色于华纳兄弟——仅2021年就上映了17部电影。
这导致其收入结构很不稳定。如下图,1996-1998年年底前,以及1999-2001年底前,皮克斯都一部作品也没有产出,使得1998、2001年的收入出现大幅下滑。
2020年推出的电影《1/2的魔法》,全球票房仅为6800万美元,最终亏损1亿3000万美元,也拖累了当年的收入表现。
可以看到,极度精品策略有可行性,但前提是接受超长的时间拉锯——几年出一部,超低的推出效率。这对慢节奏的内容公司来说,问题不大。
但平台型企业,往往需要大量的内容做支撑,这样的频率如何撑得起呢?
追求极致的质量行不通,那么回到平台角度,爆款是否有限定条件可循呢?
2017年,奈飞改编了口碑IP《超感猎杀》,并给予颇大期待——头部大制作,一集制作费高达900万美元,要知道《权力的游戏》到第五季,单集制作费也才800万美元。
剧集推出后,市场反响也不错。比如,豆瓣评分显示,该系列两季都在9分左右。但两季之后,该剧集项目就被奈飞砍掉了。
原因用奈飞老板泰德·萨兰多斯的话说:“这部剧很棒,但收益反馈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剧集费用,即使在我们的平台也做不到。”
这说明,以丰富的行业积累,优秀的制作团队以及内容优质崛起的奈飞,也做不到押中爆款。
甚至连钱也不能解决爆款问题,比如,咬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Hulu,手中握有迪士尼和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康卡斯特的资源,但十余年来,出产的爆款剧集仅仅是个位数。
而即便押中了爆款,也并不意味着能留住用户。
比如,2020年Disney+以7500万美元的费用,拿下创下美国音乐剧票房记录的《汉密尔顿》,吸引了大量喜欢音乐剧的人订阅。
但Disney+之后却并没有类似的音乐剧作品接上,导致订阅数下滑。如下图,将近四分之一的Disney+新订阅用户,在30天内取消了订阅。
综上来看,视频流媒体平台走头部策略,依赖的是爆款思维,但问题是押爆款的不确定性太大,超额收益预期并不稳定。
不过,平台的ROI并不是单靠收益决定,成本端控制同样重要。
可以看到,爱奇艺本季度实现盈利,除了上述说的营收加成,更重要的就是成本大幅下降,比如,占大头的是内容成本同比下降19%。
那么,爱奇艺的内容成本是否就此颠覆改善了呢?从趋势来看,似乎不太现实。
一方面,头部版权内容的价格,实际上是持续上涨的。如下图,头部内容的剧集单价10年间,涨了近3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