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芯片产业 中国加快稳定供应链信心
时间:2022-05-23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新冠肺炎疫情承压之下,国内多个产业的环节运转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而在日前老牌芯片巨头德州仪器曝出裁撤中国区团队的传闻后,产业界也再次将目光聚集到芯片供应链领域。

5月7日,一位自称德州仪器的前员工在网络发文称,德州仪器已裁撤中国区MCU(微控制单元)研发团队,并将把原MCU研发线迁往印度。传闻指出,原中国团队成员将被分散安排至其他业务产品线,以减少损失。

但该说法很快被官方否认。5月8日,德州仪器发表声明称,公司中国区没有裁撤任何员工,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公司会持续投资中国市场并履行承诺。

虽然传言被指不实,但今年以来,国内外资芯片的本土团队解散却有过先例。《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2022年1月,美国芯片公司美光科技宣布解散了约150人规模的上海研发中心旗下的DRAM设计团队,并将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收拢至中国内地以外的地区。

对此,多位芯片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不管是德州仪器还是美光科技的中国研发团队,都集中在目前中国半导体产业分布最为密集的上海,而日前传言频出,反映在目前国内芯片产业新形势与新冠肺炎疫情双重挤压下,外资半导体企业遇到的挑战比过去大得多。

国产芯片业加速崛起

“中国半导体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资本聚集,吸引了很多外资公司的人才跳槽进入。”半导体资深分析师季维(化名)告诉记者,近5年来中国半导体产业出现了很多新兴公司以及独角兽公司,而为了自身壮大,这些公司高薪挖角外资大厂人才,成为常见的方式。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数量超过35.8万家,其中仅2021年便新增注册企业10.6万家,增速达到41.45%。

而以德州仪器的MCU团队为例,虽然也许并未裁撤,但风光不同往日也是事实。民生证券电子首席分析师方竞表示,前者曾是本土化运营最好的产品线之一,立足中国市场,专门做本土定制化开发,客户响应非常快。但从2018年初开始走下坡路,伴随国产厂商的崛起,公司市场份额慢慢被蚕食。

方竞指出,过去一年内,众多欧美半导体龙头选择优先支持本国厂商,进一步倒逼国内公司转向本土供应商,而众多中国半导体企业在不同产品和领域亦出现零的突破,国产全面突围已是无可争议的趋势。

季维指出,近5年来国内的半导体设计和制造公司数量增加了近100倍,在本土政策、成本、薪资等各种有利因素下,外企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压力,裁撤、调整原有业务架构在未来都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

此外,季维还表示,近年来随着地缘风险加剧与经济不振,世界各国在加大对本土芯片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本国企业回流到本国,从而把控高端技术,并增加就业率。以美国为例,2021年便通过了520亿美元半导体扶持法案。而欧盟、日韩等也都推出了扶持半导体产业的专项政策。

“在此背景下,全球芯片产业已经呈现出不同以往的趋势,外资在一定程度上回流本国,甚至改变在中国区的经营策略,都在预期之内。”季维表示。

芯片供应链安全凸显

新冠肺炎疫情的笼罩,也在外资频传撤离消息之际,进一步凸显了本土芯片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

以国内芯片企业最为集中的上海为例,公开数据显示,其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1/4,临港、张江、漕河泾、松江等均有大型的芯片产业片区,其余多地也有芯片公司散布。据统计,上海去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500多亿元,增幅超过20%。

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管控,供应链企业的生产受到干扰,许多企业的生产被迫停止。以英特尔公司为例,其公司首席财务官便在近日的电话会议上表示,即使是短暂封控,预计供应链也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而由于供应链冗长,全球化布局,零部件库存低,协同要求高,汽车半导体产业是本轮上海疫情中受到冲击最大的产业。记者注意到,4月中旬,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BUCEO余承东、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便先后表达了对汽车供应链停产的忧虑。

对此,CHIP全球测试中心中国实验室主任罗国昭表示,芯片是许多科技产品的核心部件,一旦停供,会影响整个下游产业链的运转,虽然目前上海很多芯片企业通过闭环生产,保持最低限度的生产,但长期来看,下游缺货等影响都是不可避免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快阻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上海已经开始努力使汽车和芯片等关键工业部门的供应链保持正轨。截至4月末,在666家获批“白名单”允许复工的企业中,有70%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复产。

但季维表示,复工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但长远来看,外资的去留仍处于不确定之中,加快中国本土芯片供应链的建设,才是治标治本的可取之道。

此外,罗国昭提醒,目前虽然存在外资芯片企业离开中国,但也不必过于担心。“相对而言,中国市场仍是外资最为看重的因素,以MCU芯片为例,由于在汽车和工业上被广泛用到,目前在国内需求量庞大,因此转移可能性比较小。”

加快稳定供应链信心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中国也在加快推出一系列“组合拳”,来稳定生产供应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