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全球农业粮食体系需要创新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CarlosWatson)在4月25日成功落幕的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峰会上说道。
在他看来,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提供了创新平台,吸引青年学者、技术专家、创业者、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针对具体需求,共同打造解决小农实际问题的实用型解决方案。据了解,本次比赛共吸引了全球15支团队120多名研究人员参赛。
比赛由拼多多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主办,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瓦赫宁根大学提供技术指导。峰会主题是“科学种番茄”。和此前首届大赛主题“科技种草莓”相似,比赛的胜负标准,是参赛选手需要达到通过科学手段,实现番茄种植“既要种得多,又要种得好”的目标,同时还要关注环境可持续性和商业化可行性。
作为中国最大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始终就将农业作为核心战略之一。近年来,拼多多似乎更加快了其农业战略的投入,例如去年8月,宣布旨在面向农业及乡村重大需求的“百亿农研专项”,以前沿技术推动农业数字化、标准化赋能,重构生产方式。
这些战略中,就包括连续两年举办“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推动精准种植技术在农业中加速落地应用。在笔者看来,拼多多正加速追赶的,正是差点被遗忘在时代身后的重要根基。
01
时代背影里的农业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几乎从未真正强大过。
我们走进太阳系开拓更广阔的生存版图;从地壳和海洋深处发掘能源,通过能量的释放,确保我们20个小时内可以到达全球任何角落。
我们的大脑能够驾驭各种抽象概念,比如将信用取代实物商品作为剩余价值标尺,将今日成本摊到明日,同时在昨日开始确认收益。人们自愿相信小绿纸的价值,在截至2021年的全球历史中,实现了以超过303万亿美元债务总额,撬动94.94万亿美元产值的壮举。
全球债务总额与对应GDP占比。
但如此伟大的人类,其实只需断粮7天左右,就会因脏器功能衰竭而死。
纵观历史,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能量来源,同时也是萦绕在全球文明左右的“诅咒”。从埃及古王朝到古代中国,从印加帝国到欧洲,都难逃其右。
正如天下大势如周期般循环往复,分分合合总是留下一地鸡毛。每逢和平时代人口激增,土地承载能力上限遭到突破,资源短缺和分配不均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这时“诅咒”就会跳出来,用战乱、瘟疫等各种方式削减人口,然后经济活动萎缩甚至走向崩溃,变成恶性循环。
更可怕的是,人文昌明的今天,“诅咒”似乎又悄然冒头。
一边是技术红利减退之下的动荡,自然灾害带来的减产,扰乱了全球粮食贸易秩序,加剧全球粮食短缺;俄乌冲突仍在持续,全球粮价在近年来大幅上涨的基础上继续攀升。
另一边是供需失衡预期下,资本在回报面前的伺机而动。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同比上涨高达12%以上,创下10年来新高。全球粮价上涨使得数以亿计的人口陷入贫穷和饥饿的境地。
人口不断扩张,而资源总量有限。现有技术条件下,人均耕地资源必然会越来越少。如何使用有限耕地养活不断膨胀的人口,进而在难以预测的宏观环境、非理性的供需错配面前,追求生存的确定性,实际上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悬而未决的核心挑战。
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几个选择:减少人口,一如古法;或是聚焦到技术进步,在有限耕地上提高粮食产量,或开拓更多耕作面积。
孰是孰非,不言自明。
02
农业视角下的数字化
所幸在这场全球粮食危机面前,至少中国仍是安全的。
海关数据显示,作为主粮的小麦和水稻,中国基本上不需要进口。但要知道,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实际上面临的挑战十分巨大——吃饭问题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唯有持续推动农业数字化、智慧农业进程,进一步提升中国农业的科技化水平,方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经济和人口可持续增长的支撑作用,本质是如何以科技赋能农业,实现农产品品质和产量的提升。而数字化正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种田场景,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务中解放出来,将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农业数字化仍有提升空间尽管截至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对产业及市场的渗透率已超过36%,但农业领域这一指标约为8.2%,而工业为19.5%,服务业为37.8%。全国农村网民规模超过3亿,但依托互联网销售的农产品规模仍然偏小。
不过在本次“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中,就涌现出了十分优秀的数字化方案。
大赛冠军“番茄快长”队由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极星农业和拜耳作物科学的青年“新农人”组成,采用“人机融合智能”的算法策略,将先进种植经验转换为算法,辅佐种植者种出了高产量、富营养的果实。
“人机融合算法实时帮助我们不断修正种植策略。这也验证了这套算法未来的商业价值,也就是帮助种植者提高效率,降低出错率,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