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李宁们如何打破被耐克支配的宿命
时间:2022-04-28 00:00:00来自:锦缎研究院字号:T  T

耐克(NIKE)的前身蓝丝带公司创立之时,做的是代理日本鞋的业务。而彼时阿迪达斯是巨龙,是市场上的王者。十几年之后,耐克就超越阿迪达斯登顶全球运动鞋服行业的巅峰。

每一个行业龙头的诞生,都藏着无穷的细节,这些细节可以照亮新晋玩家的成长之路,甚至循环往复的演出:屠龙者变恶龙,新的屠龙者复屠之的戏码。

今天国内体育品牌,已经有了雄厚的基础,但似乎距离耐克这样的公司,还缺一口气。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这就来剖析耐克六十年企业历程里蕴藏的启示。

01、代理命,技术“芯”为什么早期作为鬼冢虎美国西海岸代理商的蓝丝带公司,最终能成为如今的国际运动鞋服行业巨头耐克?技术创新可以说是其成功的最核心的维度。

六十年代刚创业的那会,蓝丝带公司只有三位成员,创始人菲尔·奈特(PhilKnight),合伙人比尔·鲍尔曼(BillBowerman)和业务员杰夫·约翰逊(JeffJohnson)。

在当时这三个人,一个是异想天开的大学生,一个是田径教练,一个是潦倒的销售,他们能有多大的技术创新能量呢?

案例一:当时有人要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抱怨鬼冢虎平底运动鞋缓冲不够好,觉得穿鬼冢虎不可能跑完42km。于是作为销售的约翰逊雇了本地鞋匠,把浴室拖鞋的橡胶底移植到鬼冢虎鞋底,他创造了全掌中底缓冲(目前所有跑者的训练鞋都采用这种标准)。

案例二:七十年代之前的50年,训练鞋的外底没有任何改啊变,一直是波浪和交叉凹槽。于是鲍尔默发明了华夫底(wafflesole),后来华夫鞋成为爆款,它使耐克的鞋子成功的破圈:从运动装备到日常穿搭。在此之前鲍尔曼还一手打造Cortez,做了大量的鞋底创新,因《阿甘正传》主角穿着又名阿甘鞋,火遍全球,这款鞋是蓝丝带公司时期的产物。

案例三:“气垫之父”弗兰克·鲁迪(M.FrankRudy)拿着气垫鞋原型找阿迪达斯,被认为是胡言乱语。想象一下七十年代把空气注入鞋子,听起来就跟喷气式背包一样魔幻。结果在耐克,奈特看过一系列计算之后,全力配合之下,鲁迪得以落地自己的设想,AirTailwind、AirRevolution相继诞生,气垫技术已经火了四五十年。

时至今日,耐克又在搞3D打印的高科技鞋子……

你能看到,在早期还是代理商的时候,耐克的员工就在孜孜不倦的做技术研发。这可一点都不容易,要知道当时的蓝丝带公司其实经营压力非常大:

1是代理的轻资产(没有工厂也就没有抵押物)模式当时不被银行认可的,第一年销售50万美元的鞋子,还完银行贷款,接着贷100万美元再去进货,感觉就像庞氏骗局。确实,一旦某年销售不及预期,贷款还不上,公司就破产了。

2是明明可以躺着卖产品挣钱,非得去搞神马技术创新,还往往不被品牌方鬼冢虎待见。

但最终一直做研发的蓝丝带,量变产生质变进化为耐克,它的成功不是偶然,即使是屠龙(超越阿迪达斯)也丝毫不让人奇怪。这就像汽车还是手动挡的时候,有经销商能合作OEM量产物美价廉的自动挡汽车、电动车,它能不成功吗?

技术创新是所有行业的核心命脉,它也从来不只是高科技公司的专属。只有在这个层面有突破,才可能像耐克一样打败国际品牌取而代之。国内的运动鞋服行业——安踏、李宁、特步、361度、匹克、鸿星尔克等等——技术创新值得说道的暂时不多。

其中小弟特步是值得表扬的,2019年特步推出next%系列碳板跑鞋,引领行业潮流;2020年特步推出竞速160X跑鞋,独创动力巢穴PB-X技术,占据中国马拉松的半壁江山。

另外,安踏的研发投入比较高,2021年11.35亿元,虽然大约只有耐克的1/9(耐克没披露研发费用,估计每年在100亿左右),但不弱于阿迪达斯、彪马、斯凯奇等国际品牌。期待其研发能有更多产出,毕竟特步的研发投入远低于安踏,却硬生生的做出了160系列这个爆款。

没有技术创新何谈超越,期望国内运动鞋服行业能完成从做产品、到做品牌、再到做技术创新的升级。

02、倚赖并购,买不来长久繁荣如果把运动鞋服行业比作一棵树,那么主品牌就是它的树根和树干,而从主品牌发展出来的衍生(时尚、复古、衍生品),以及外部并购的品牌则是它的树枝。树根不发达的大树即使看起来再枝繁叶茂也是一场虚幻。

1988年耐克收购ColeHaan,开启多品牌布局之路。1994年收购冰球品牌Bauer,1998年自创子品牌耐克Golf。2002-2007年间,耐克加快收购步伐,相继收购Hurley、Converse、Starter和Umbro共四个品牌。

多品牌的时代背景,是在八十年代锐步(姚明NBA新秀赛季之后签约的品牌)进入美国成为老大之后。彼时耐克做的一种应激防御,以及自救,后者1983-1987年在本土的业绩比较糟糕,不时负增长(1984年的-1.6%;1985年的-4.4%;1987年的-21.3%,“黑色星期一”基金经理买不起鞋了~)。

此后的九十年代耐克在全球也比较受挫,比如1994年营收37.9亿美元,录得同比3.6%的下滑。1998年营收95,5亿美元,同比增长仅4%。这也说明——并不是说成为龙头就永垂不朽,中国玩家永远有机会。阿迪达斯也曾经在1997年并购萨洛蒙及旗下泰勒梅,2006年并购锐步。

但不论怎样,你能从数据上看到,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