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之后,3月一般迎来新一年的购车热情,但今年月内出现多点疫情,多个地级市采取全域或重点地区疫情管控措施,车市表现并不乐观,根据中汽协数据,3月汽车销量同比下降11.7%,而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75,同比上升13.6%。
不过可以看到,车市结构上延续了2021年的分化,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翻倍趋势,1-3月份,汽车销量增长下滑至0.2%,而新能源汽车销量翻倍增长达138.6%,渗透率提升至19.3%。而结构上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在业绩上,新能源车企业绩要好于传统车企,另一方面反映在股价上,比亚迪(01211)继续领涨行业。
在资本市场,在过去的2021年,港股汽车板块整体还是走强的,板块整体涨了12%,局部上分化明显,零部件板块表现强势,整车板块传统车企估值承压,但以比亚迪为首的新能源车企涨势如虹。进入2022年,多点疫情爆发导致市场对汽车板块产生悲观预期,4个月时间最高回调幅度达50%,今年跌幅超30%。
资本市场受多种因素干扰,特别是在大盘走熊的情况下,悲观情绪带动估值进一步下杀,不一定能够真实反应业绩情况。伴随着各大车企陆续发布2021年财报,关于业绩更多的信息也浮出水面,基本面好的车企,价值终究回归,而根据这次年报业绩,是驴是马,不妨拿出来溜溜。
业绩整体不错,新能源车企收入翻倍
2021年,汽车整车行业销量整体得到了恢复,各大车企销量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业绩也得到正向反馈。传统车企中,除了东风外,其余基本呈双位数的增长,而新能源车企业绩井喷,其中比亚迪作为龙头收入增长37.68%,造车新势力均翻倍,蔚来、理想及小鹏收入分别增长122.3%、185.62%及259.12%。
实际上,从行业来看,2021年汽车销量仅增长3.8%,新增96.4万辆,但新能源销量增长160%,新增215.4万辆,增量贡献达到2.223倍。行业内部结构出现了问题,自去年4月份以来,燃油车销量一直都比较萎靡,持续双位数下滑,而新能源车按月均翻倍,期间各大车企通过成立新能源品牌,以提高行业竞争力。
上汽有智己,长城有欧拉,吉利有极氪,广汽有埃安及东风有岚图,另外加上理想、小鹏、蔚来、哪吒、领跑等新势力品牌,2021年各大新能源品牌众多,但都各显神通,销量增长基本均超过100%。就渗透率而言,除了比亚迪,传统车企中,上汽、长城及吉利分别以13.4%、10.83%及7.53%位居前三甲。
各大车企价格带市场格局分明,就乘用车而言,2021年吉利及长城单车价格在10万元左右的价格带,广汽、长安、东风集团股份及上汽自主品牌部分也处于低端价格带,合资品牌大都在10-20万元的价格带,比亚迪新能源车基本取代了燃油车,单车价格15.2万元。而造车新势力定位中高端市场,蔚来单车售价达到39.5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汽车产业链的价格持续上升,特别是Q2以来,芯片及造件材料上价格增速明显,然而消费环境并不明朗,宏观经济及局部疫情多发均影响汽车等耐用品的消费。各大车企顶住成本压力,尽量采取稳定价格措施,期间各品牌单车售价提升在5%以内,远低于成本增速。
成本上升压制盈利,但2022年目标乐观
传统车企目前主要生产还是燃油车,2021年燃料端原油价格涨幅超过50%,造车成本端表现主要为零部件材料价格全面上涨,钢及铁等金属价格涨幅均超过20%,新能源车企成本端表现还有锂电池成本,核心材料碳酸锂涨幅也达到了50%。2022年,原油及各金属大宗商品价格依然大幅上涨。
成本端的压力对车企盈利反映有一定的延迟,主要为采购合同上的定价以及库存关系,零部件供应商提价也有压力,2021年并未充分反映,使得各大车企盈利能力表现不一。但可以观察到,2022年材料价格上涨,已有部分车企顶不住成本压力,宣布提升单车价格,比如小鹏汽车在3月初宣布单价提升1-2万元。
2021年,大部分车企毛利率在10-20%区间,其中北京汽车的毛利率最高,为21.4%,其次为吉利汽车,为17.1%,比亚迪整体毛利率11.2%,主要为覆盖多业务体系,其汽车及相关产品毛利率为17.4%。净利率均为单位数,大部分车企净利率下滑,其中广汽及东风集团合资品牌大都不并表,扣除合营利润后是亏损的。
造车新势力盈利能力均有所改善,期间小鹏、理想及蔚来实现毛利率12.5%、21.33%及18.88%,同比均有提升,在行业中枢上值,在净亏损上小鹏和理想均有所缩窄,理想汽车净亏损3.21亿元,处于盈利边缘。此外,2021年传统车企各项费用水平整体提升,不过造车新势力规模成长速度较快,使得期间费用率显著下降。
2022年各大车企仍存在较大的盈利压力,Q1原材料价格仍大幅上涨,而单车售价水平提升以及多点疫情分布下对销量产生较大影响,Q1收入预计不会很乐观,抵消成本上涨有限,预计2022年传统车企利润率将进一步下滑。当然,新能源车销量相对乐观,月销翻倍趋势未变,造车新势力盈利水平预计将继续改善。
对于2022年全年,即便在成本的不确定性,各大车企仍保持乐观。根据各大车企之前公布的目标数据,基本均呈双位数及以上增长,其中吉利、长城、比亚迪目标销量分别为165万辆、190万辆及12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