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天下》中资股哀鸿遍野。
美国中概股和香港中资股,从最高点股价跌去七成以上的比比皆是,甚至不少蓝筹中资公司的股价也狂泻。市场在严重超卖之后出现反弹,并不出奇,但是我们必须要从宏观的角度和用历史的视野,看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半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中资股连遭三次重创。从国家加强监管,到美国退市风波,再到如今的乌克兰危机,作为一个资产种类短期内遭遇此的暴捶,在资本市场上是不多见的。
有人说,攻击乌克兰导弹落到了港交所,炸散了港股。此言有一定的道理。乌克兰危机为几乎所有的风险资产带来了情绪上和价格上的震荡,但是除了一直没有恢复交易的俄罗斯股市,没有一家股市、没有一个资产种类,如中资股那么暴跌的。
任何人准备入市抄底前,不妨考虑一下,中资股为什么比美股、英股、日股跌多出那么多?无他,市场担心美国扩大制裁范围,殃及中国资产。
现代战争,已经不局限于狭义的军事战争了,而且还包括贸易战、经济战、金融战、信息战、媒体战等。出乎普京意料的是,面对他的「特别军事行动」,美国和北约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参战,但却祭出了二战之后未曾见过的严厉制裁行动。由于外汇储备被冻结,俄罗斯央行无法套现,只能坐视卢布汇率暴跌。
当美国政府提出,中国不得帮助俄罗斯,否则会有「严重后果」,市场开始产生联想。部分全球基金卖出中资股,以调整风险敞口,这个触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去风险权重,诱发沽空,诱发margincalls。
此时此刻,不必看图表,基本面分析也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想清楚四个字,「风险溢价」。中资公司进入港股、美股这三十年,正好遇上和平红利时期。柏林墙的倒塌,标志著冷战的结束。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让十几亿人口的劳动力和市场融入到了全球大循环的洪流中。中资股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成长壮大的。
俄罗斯挥军乌克兰,不仅仅是一场战事,而是勾起了冷战时代的回忆,触发了冷战式的应对,催生出冷战式的对峙。冷战时期那种两个阵营对立,未必适用于现时的地缘政治,但是资本市场是现实的,是厌恶风险的。
本次中资股调整的核心,是资本上调了中资股的风险溢价,估值中枢需要重新审视,基金的仓底货被大量抛售。图表变得不重要了,因为环境不同了。基本面分析也暂时不重要了,因为估值的参数被调整了。
市场有起有伏,乌克兰局势、中美互动都可能影响到市场情绪。然而,市场对增长憧憬似乎被风险溢价所取代,这才是中资股现在的尴尬。国家监管,美国退市和制裁熙攘,背后都是风险溢价重设。明白了这一点,再检视如何投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