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失控加剧通胀压力
且不提本就存在的通胀压力,俄罗斯的出口多是全球供应链的上游,因而价格很快就会传导。
具体而言,俄乌在全球经济和贸易中所占比重不高,但随着局势持续恶化,将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通过大宗商品、供应链、通胀、地缘政治、美欧制裁等多个渠道,威胁国际经济复苏,造成金融市场震荡,“蝴蝶效应”不容忽视。
建设银行(亚洲)的研究显示,2020年俄罗斯GDP约1.5万亿美元,乌克兰为约1553亿美元,分别占全球GDP的1.7%和0.2%。但俄罗斯是世界主要原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天然气储量世界排名第一。同时,乌克兰和俄罗斯均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两国还是金属产品和稀有气体的重要产地。
近期,油价已经涨到了让美国人民感到“一开车就心疼”。相较于年初近80美元/桶的水平,目前布伦特原油涨幅已高达近50%,一年涨幅超80%。截至过去一周收盘,布伦特原油价格报112.4美元,WTI原油价格报价109.4美元。
不过,高油价可能会持续更久。3月8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禁止美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石油产品、液化天然气和煤炭,但为已签署的合同提供了45天的缓冲期。
当天,英国也宣布计划将在2022年底停止进口俄罗斯原油和石油产品。由于美、英对俄石油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因而上述禁令更多的是象征意义。但由于OPEC+限制产能不足和美国原油出口能力有限,市场中很难找到替代品,全球石油市场将处于供应极度紧张的状况,且市场亦担心其他欧洲大陆国家也加入行列。
未来一段时间,俄原油出口受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性仍很高。航运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出口仍未中断,但发现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未来几周的出货量将会下降,而高盛也表示,固定货船(自冲突开始以来预订的船只)可能会从下周开始将装载量减半。
DataWorks地图显示,一些港口附近的油轮越来越少,这意味着海上出口将下降300万桶/天,这种下降将反映出额外的制裁(欧盟、货主和保险公司)、自行实施的进口禁令(美国和欧洲炼油商)、不愿积累外汇收入(俄罗斯)以及仍不确定的增加俄石油进口意愿(中国和印度)所构成的威胁。
高盛最新给出的原油目标价是135美元,更有观点认为,150美元(2008年高点)也并非不可能——欧盟是世界最大的原油进口地,逾八成原油消费依赖进口。俄罗斯则是欧盟最大的单一原油来源国,提供了欧盟约27%的原油进口份额(2019年数据)。一旦发生剧烈的冲突,全球石油供应将大受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师预计,石油供应将出现每日230万桶的下降,这将推动油价上涨至每桶150美元左右,使全球GDP下降1.6%。这将给西方国家的通胀造成巨大的上行压力。
油价也将导致高通胀持续更久。美国通胀2月同比增7.9%,创40年来新高。而2月原油价格开盘报在88.15,收盘时“只有”95.72。但3月1日以来,油价最高飚升至近130美元附近,这次的CPI报告显然没有纳入这一因素。
如果通胀列车持续失控,交易员将越发担忧美联储在3月17日会议上加息50BP的可能性。此外,华尔街大行普遍预计美联储今年加息6-7次,并在6月会议上宣布开始缩表,预计美国国债和MBS每月的缩减上限分别为600亿美元和400亿美元,这将在2~2.5年内将资产负债表缩减至最终的均衡规模。
美股承压、外资流出中国股市
在这一背景下,美股压力重重,随着全球资金开始避险,资金也自然会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流出。
当前,美股空头已开始在股市反弹完结后加大空仓。美股仍相对运行在历史高位,利率处于历史最低位,美国国债收益率因为俄乌局势导致大跌,同时大宗商品价格大涨,“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样的事情出现过两次——一次是2008年上半年,一次是2011年上半年。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2011年爆发了欧债危机。不同之处在于2008年美联储还有利率操作空间,但如今面对汹涌的通胀,美联储已经没空间了。”资深美股交易员司徒捷对笔者表示。
也有交易员对笔者提及,对原油倾向于逢低买入,但仍在投资组合中继续减持股票,等待标普500探向4000点。“如果全球经济进入战争/能源引发的衰退格局,而标普500在过去11次衰退期间平均跌幅为26%,当前跌幅约为11%。只有出现俄罗斯政权更迭,标普升穿并收上下行趋势阻力及近期高点4400/20,我们才会考虑更激进的交易策略。”
面对全球剧烈波动,A股过去一周重挫。3月9日重挫1.13%收于3256.39,盘中一度跌破3200点,前三个交易日累计跌幅为5.55%。当周北向资金净流出额高达363.2亿元,创下2020年3月以来的最高单周净流出,恐慌程度甚至超出2021年8月行业监管重挫市场之时;即使是被认为“避风港”的中国国债,2月也遭遇了有记录以来的外资最大比例抛售。在1月净流入500亿元后,2月份外国持有(不含同业存单)的人民币债券资产减少了670亿元。
多位国际资管机构人士对笔者表示,美联储紧缩在即,加之乌克兰局势恶化,此前流向新兴市场的资金更趋于回流,机构暂且更倾向于采取偏防御策略。尽管人民币资产被认为可能是未来的“避险资产”,但事实证明,这还言之过早。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