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上,有一个著名理论叫“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提出这个定律的是19世纪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g)。
他研究发现,农作物生长过程里,需要钙、氮、钾、磷等很多营养元素,但决定农作物产量的却是生长最缺乏的那一种。
比如,在粮食生产中,像秸秆、秕糠等都以农家肥等形式重新回到土地了,唯一被带走的就是卖到城市里去的农产品(000061)。
而这些农产品里有着大量的磷。这样一来,年复一年,土地里的磷就减少了,也就成了“最小因子”,限制了粮食的产量。
根据他的研究,欧洲很快发展起磷肥工业。之后,短短20年里,西欧的小麦产量就翻了一番。
将近200年后,现在农业生产仍然遵守“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实际上,类似于农业生产,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受“最小因子”的制约。
比方说,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三个国家摩纳哥、列支敦士登、卢森堡,肯定有不少人是第一次听说这些名字。
它们极度富裕,但是因为人口少、国土面积小,决定了它们永远只能是小国。
再比如,自然条件极度优越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因为民粹主义、国内制度缺陷,一直难以成为发达国家。
那么,中国呢?
我们有没有“最小因子”?
一、中国的“最小因子”
简单来说,中国近几十年来,最大的成就可能要数经济起飞了。
用几个数字就能说明问题。
1978年,中国GDP只有3679亿元,2019年已经超过99万亿。
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才1.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现在中国有3万多亿美元外汇,稳居世界第一。
1978年,中国全国猪肉的产量只有790万吨,平均下来,每人一年只能吃到16斤猪肉。
有预计,再过一二十年,中国可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可就像上面说过的,决定中国长远发展的是我们的“最小因子”。
经过几十年发展,现在中国的“最小因子”在经济之外体现得更加明显。
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领域十分突出。
一个是线下的,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社会治理。
我们现在还习惯于政府大包大揽。行政力量行动快,动员能力强,但也存在弱点:比如,更容易“一刀切”,前段时间有地方发生强制“并村”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而且,政府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服务,但政府服务有个问题就是,标准化。打个比方,几十年前,饭店都是国营的,一顿饭它可能就固定只提供几个菜。
但现在让企业、个体户来做生意,现在市面上,不论天南海北,你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第二个是线上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网络治理。
有数据就显示,中国网络犯罪数量已占犯罪总数的1/3,而且每年还在以30%左右的幅度增加,已经是第一大犯罪类型。
二、他们正在用科技力量,来整治网络世界中96%的黑色地带
解决这样的“最小因子”,其实就是在补齐中国发展的短板。
我们继续拿网络治理来说。
这两天,微博上有个话题#这档节目我要转到家族群#,非常热,上线6小时,阅读量就超2000万,还引发全国各地公安、网警、媒体蓝V号广泛转发,但目前,话题阅读量已突破6800万。
这个话题说的其实是,深圳都市频道在8月22日晚上首播播的,中国平安(601318)冠名赞助的国内首档网警电视栏目《网安天下》。
一档都市频道的电视节目,能在微博引起这样巨大的关注,根源还在于它打中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痛点”。
有话说,上网冲浪一时爽,安全问题最难防。
这档节目第一期就讲了一个惊人的案例。
今年年初,深圳网警发现有人在“暗网”上卖网民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里面包括定位、物流信息、生日、户籍。甚至输入身份证号就能看到人脸,还能查到家人相关信息……
警方经过层层布控,抓获嫌疑人:一个百货公司电脑维护人员,95后。
3个月,靠在暗网上,卖个人信息就赚了10万块。
有统计说,我们平时所能看到的部分网址仅占整个网络的4%,还有96%是我们不容易看到的一些网络黑色地带,其中就包括暗网。
实际上,哪怕不是暗网,就是普通人经常上的互联网,说是陷阱连连也不为过。
最高人民法院在去年11月时,就专门召开发布会,发布网络犯罪大数据报告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例。
其中说到,2016—2018年,全国网络犯罪案件已结4.8万余件,案件量及在全部刑事案件总量中的占比逐年上升,2018年案件量显著增加,同比升幅为50.91%。
更重要的是,网络犯罪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灰产。
网络犯罪说到底,它就是为了钱。
不少人被骗走了“养老钱”“救命钱”“上学钱”。
其中,影响最大、最恶劣的可能要数2016年的“徐玉玉被骗案”。当时,山东临沂贫困女孩徐玉玉被骗走9900块学费,最后伤心欲绝,导致心脏骤停而去世。
不光是政府,越来越多的力量开始主动参与打击网络犯罪,努力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像中国平安就借助自身科技+金融的优势,构建AI模型,来实现安全态势感知,提前发现和处置各类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