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天风证券
特斯拉全面降价,但以压缩利润放大现金流压力为代价
上周特斯拉宣布3.5万美元的Model3基础版上线,并希望通过线上销售和关闭线下门店等基金举措实现6%成本节约。因特斯拉1、2月美国Model3销量滑坡明显,合计仅售12250辆(对比18年12月25250辆),特斯拉力图刺激美国平价款需求,基本属于兑现市场预期。但警示对Q1盈利产生不利影响,市场反馈负面,周五跌7.8%。
此外特斯拉针对中国市场调整全系列车型价格,Model3降幅2.6-4.4万元,ModelX最大降幅逾30万元。通过提前开打价格战攫取市场份额。2018年受贸易摩擦和关税波动,特斯拉在华销售不甚理想,收入较17年下滑13%。进入19年随着蔚来ES6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将进一步发力,特斯拉被迫加快推出3.5万美元基础版和中国工厂建设进度,并通过降价提前直面国内造车新势力的竞争,意图占得市场份额先机。
但整体来看特斯拉的降价并不是通过提升产能的规模效应降本增效实现,而是榨取有限的利润空间并将公司现金流重新置于巨大压力之中。我们曾表示公司基本面的突破正面临“低效生产和竞争对手为两大拦路虎”,虽然降价抢滩有机会打开中国市场蓝海,但重新放大经营不确定性以及融资可能性也让公司股价延续波动。公司股价从17年开始在250-360美元之间宽幅震荡,我们继续保持中性看法。此外特斯拉将于3月14日发布紧凑型SUVModelY,进一步完善Model3和S价格之间的产品矩阵。
独角兽LUPA冉冉升起,Lyft或先拔头筹
随着Lyft和Uber递交IPO申请,美股科技热点逐步转向今年内欲上市的独角兽公司,并以LUPA(Lyft、Uber、Pinterest、Airbnb)为代表,我们建议保持关注。Lyft上周提交招股说明书,有望快于Uber,拔得“共享出行IPO”头筹。据路透社报道,Lyft预计IPO估值在200-250亿美元,较2018年6月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157亿美元再有上升。Lyft最大股东为韩国乐天集团持股13%,二股东为GM,其他包括Fidelity、谷歌均持股超5%。
Uber和Lyft是美国共享出行市场的双寡头,合计占据超过美国97%的市场份额。根据SecondMeasure数据,Uber占据约68.5%,Lyft约28.9%。相较于Uber在全球65个国家600+城市有布局,Lyft主要专注美国市场300个城市和加拿大2城市。营业数据来看,2018年LyftGMV仅为Uber1/6,但订单转化率好于Uber且呈上升态势,净收入21亿美元为Uber的1/5,营收增速也明显快于Uber。目前共享出行市场基本结束了“疯狂补贴,野蛮生长”的态势,逐步进入健康营收和降本增效的阶段。Lyft活跃用户数、ARPU、用户平均订单数均保持健康稳态增长,老用户留存率也指引向好。
但18年市场营销费用占比达37%,利润端扭亏为盈还需期间费用进一步压缩来实现。整体估值看,Uber最后一轮融资后为760亿美元,Lyft为157亿美元,两者18年P/S估值接近为7-7.5x之间。
无人驾驶方面,相较于此前事故频发的Uber,Lyft拥有更开放的合作姿态,提供共享出行网络经验,与车企、科技公司进行合作,未来有可能依托GM、Ford、Waymo、Aptiv的强大技术力量实现共享经济。
收益于服务器和网络设备需求,戴尔收入指引好于预期:戴尔FY19Q4净亏损扩大近三倍至亏损2.99亿美元,但扣除合并会计影响后收入240亿美元,高于预期的238.3亿美元。分业务来看,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收入增10%至99亿美元,服务器和网络业务收入增14%至53亿美元,客户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增4%至109亿美元。公司CFO表示2020财年或难维持强劲的收入增长,但将继续提升盈利能力。公司指引2020财年调整后收入中值945亿美元,好于市场预期的941.4亿美元,主要源于服务器及网络设备需求提升,而EPS6.05-6.70美元,低于预期的6.81美元。上周DELL涨0.84%。
风险提示:公司业绩披露不达预期,加息影响市场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