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驰骋美国大地125个年头的美国零售业巨头西尔斯正式递交了破产申请。
百货行业的迟暮早已不是新闻,西尔斯的破产也标志着它与沃尔玛自上个世纪以来的对峙最终分出了胜负。
面对沃尔玛和来势汹汹的超市行业,希尔斯鏖战数十年后黯然落败,而面对从电子商务升维而来的数据驱动型新零售行业,沃尔玛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站上了曾经对手的位置。
国泰君安零售团队深度复盘了美国超市业的发展历程,看看“当曾经的新零售,遇上新零售”,究竟该如何应对
01
后生可畏
美国第一家超市诞生于1930年。
彼时的美国,正深陷于经济大萧条的泥沼之中。人均GDP与可支配收入大幅下降,消费能力减弱,超市业态凭借规模效应降低了商品的销售价格,满足当时人们的消费需求。
同时,冰箱的普及使得消费者的单次购买量得以大幅增加,新的消费习惯也使得超市业态迎来爆发式增长:
1932年,美国全国仅有300家超市,7年后达到4982家,相比1932年增长15.6倍,年增长率近50%。
到了60年代,三分之二的美国家庭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汽车消费迅速普及,大部分美国家庭至少拥有一辆私家车,城镇化率超过70%,居住逐渐由城市向郊区聚集。超市随之进入快速扩张的繁荣时期,超市渠道销售额占日杂销售额的比重从1939年的10%增长到1967年66.7%。
这一阶段也孵化出了后来与百年零售老店西尔斯分庭抗礼的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
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于1950年在本顿维尔市中心开设了首家“Walton’s5&10”同名商店。本顿维尔是一座位于阿肯色州、密苏里州、堪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四州交界处的小镇,优越的地理位置充分帮助沃尔顿搜集和分析消费者需求。
在同名店取得成功以后,1962年山姆又在阿肯色州开出了第一家沃尔玛商店,并开启了早期的区域扩张之路,到1970年,沃尔玛已拥有32家门店,区域密集策略初显成效。1972年,沃尔玛在纽交所上市,充足的资金储备为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
早期沃尔玛坚守“农村包围城市+区域密集”战略,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在竞争者较少、成本较低的乡镇地区加速扩张,在依靠低价吸引消费者的同时,提供优越的服务以建立稳定的“回头客”群体。
1968年至1980年,沃尔玛年销售额从1260万美元增长到12.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高达46.7%;净利润从50万美元增长到4120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4.4%。
1980年,沃尔玛一举成为美国唯一一家营收超过10亿美元的区域性零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