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药明生物(02269.HK)首席执行官陈智胜作为本届“金翼奖”港股通领军人物获奖代表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新兴医药市场正快速扩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生活环境的变化、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等,与人类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生物医药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医药产业将迎来黄金时间,成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
回顾发展历史,上世纪80年代中国“缺医少药”,经过90年代医药改革,行业迎来了仿制药的黄金时代。这背后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2015年,国家进行医药改革倒逼企业创新做生物新药。
究其原因,医药改革属于国家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水平来看,国内有6000家医药企业,大部分生产的是仿制药。去年国家开始了一致性评价,让仿制药跟国际接轨,同时让新药进来。
中国医药市场十分庞大,但与国际医疗水平差距大。比如,中国有400万肿瘤病人,每七分钟有一个人死亡,肿瘤死亡率还在攀升;而在美国肿瘤死亡率是在持续下降;很多肿瘤在美国五年前存活率已经到60%、70%,在中国是20%、30%,所以国家提出来一定要发展新药,缩小与国外差距。
另一方面,肿瘤、糖尿病、老年痴呆也会构成巨大社会风险。比如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可能是5000万人,患者可能能活20年、30年,但是缺乏药治,而且很容易走失。所以,这些都是国家启动供给侧改革,进行医药改革的重要背景。
从投资来看,医药研发周期比其他行业更漫长,但是如果不投资永远赶不上别人。现在来看,这方面投资效果显著。截至今年年初,全球新药研发企业有4000家,其中200家到300家来自中国。
除了持续投资,中国从缺医少药到仿制药大国,再到未来迎来创新药的黄金时代,人才优势也成为未来发展创新药的关键。
目前全球生物医药大部分在美国的波士顿和旧金山,而上海汇聚了大量海归人才,初步形成了大约400家创新医药公司,预计明年可能成为全球生物医药的第三个研发中心。
陈智胜介绍,他自己觉得非常幸运,得益于国家政策改革,能够在八年前回国创业,从事医药研发服务行业,利用中国的人才优势,赋能国外公司研发新药,涵盖200个抗肿瘤药、抗老年痴呆药,相比,全球最大的药厂只有40到50个药。这些就正是基于中国巨大的人才优势。
现在药明生物承担全球13%的生物药研发,大约65%业绩来自于美国和欧洲,中国公司贡献了约35%的业务,并帮助中国和国外企业以国际高质量标准研发和生产创新生物药。
同时,公司希望通过生产工艺的技术创新和突破,降低生物药生产成本,助力合作伙伴生产出更多让老百姓用得到、用得起的创新生物药。
在陈智胜看来,生物制药是当前的投资热点之一。
记者发现,药明生物自去年成功赴港上市以来,备受资本关注,市值最高时达到1200亿港元。尽管近期经历市场震荡,目前也能保持七八百亿港元市值;上市时公司市盈率已经是60倍,目前已增长到200多倍。
陈智胜表示,香港可谓估值的洼地,众多外资投资人看好中国市场以及优质标的;加上允许符合条件的未盈利的公司赴港上市,此前那些只能到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现在能够从香港融资从事医药研发,这势必将推动中国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