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曹县马面裙供不应求”“大学生回曹县卖汉服”“曹县汉服走向全球”10余个话题登上社交媒体、新闻门户网站热搜榜,传播量数以亿计。伴随着汉服市场份额快速攀升,山东曹县不仅成为“汉服宇宙”的中心,当地更是以汉服“破圈”带动经济“扩圈”,构建“以文兴业,以业弘文”发展格局,摸索出一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曹县路径”。
文化自信带动曹县汉服热销
淡季不淡,产销两旺,这是记者走访曹县汉服商家时的感受。曹县安蔡楼镇霍庄村一处新建的工厂里,4台提花机正在运转。山东花千约下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安鹏说,这段时间忙的没在凌晨1点前睡过觉。
今年年初马面裙大卖,巨量订单之下,马面裙布料供不应求,“一直都是客户上门送订单”。今年4月,安鹏购置了6台提花机,计划未来3年内上满22台提花机。他告诉记者:“现在机器24小时运转,工人两班倒,我们正在安排提前备货。”
产品好不好,消费者最知道。在曹县汉服展厅中,经常会看到一些没有标签的新款。“这是今夏的新品之一,一经上市就供不应求,至今都没来得及起名。”有爱共同创业基地负责人李字雷介绍,这款长裙使用仿醋酸面料制作,对比传统马面裙,没有褶、更轻薄,垂坠感更强,适合全年龄段的女性消费者日常穿着。
走进曹县大集镇,道路两旁的门面房鲜有空置,布料销售、服装制版、剪裁缝制、数码印花、快递物流等商铺密密麻麻,绵延数公里。得益于10多年的演出服装产业发展,曹县以家庭为单元,形成了精细完备的市场分工。
“曹县常住人口超过135万,是山东人口最多的县之一,曾是山东劳务输出第一大县。十几年前,村民尝试生产影楼服、表演服等专用服装,东奔西走到处推销,虽然有一定销路,但市场份额有限,直到不经意间叩开电商的大门,服装产业插上了翅膀。”大集镇孙庄村党总支书记孙学平介绍。
受市场行情带动,以演出服生产销售出名的曹县已经全面转向汉服生产。曹县辰霏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县汉服协会会长胡春青说,曹县大集镇、安蔡楼镇及周边乡镇方圆5公里内,集聚了从制版、布料、裁剪,到印花、缝制、成衣等所有配套。
产业集聚乡镇,成就曹县汉服成本低、出货快的优势。“这种轻资产创业模式,只要敢想敢干,人人都能上手。”安蔡楼镇最早一批经营汉服的从业者闫得印说,他的团队先后有10多人独立开店创业,“相当于培养了十几个老板。”
农村墙面上,“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回家淘宝”“网上开店卖天下,电商服饰富万家”等标语,替代了过去的“不恋家乡三分田、外出打工挣大钱”“一人外出打工、全家脱贫致富”。在电商作用下,曹县发生转折性变化,不仅崛起服装加工完整产业链,还快速占据国内市场。据统计,上半年曹县汉服网上销售额40.6亿元、增长18%,市场份额占全国的50%以上。
过去,汉服是小众产品,一套售价超过千元的不在少数。如今,曹县汉服一套多在100元至300元不等,解决了学生、青年“穿不起”汉服的问题。
文化自信,服装先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服装学院院长李杰认为,曹县汉服火爆的背后,是包括汉服在内的新中式服装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中国传统服装正在现代化。在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满足后,人们对民族文化、民族自信的精神需求不断上升。
“以文兴业”蔚然成势
曹县有“商汤开国地,华夏第一都”之称。纪念从一介奴隶厨师“逆袭”成商朝一代名相的伊尹的元圣祠墓,坐落于县南的大集镇;“商祖”范蠡曾常年在曹县北部的定陶经商,身后安葬于此。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曹县,以汉服产业为引领的传统文化相关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我们注重做好传承文章,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化。”曹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倩说,曹县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非遗3项,省、市级非遗53项。这些非遗老手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新魅力,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载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曹县江米人是一种以面粉、糯米粉等为主要原料的手塑艺术,并由单一的动物造型拓展为人物、花、鸟、虫、鱼等多种造型。在过去,曹县江米人生意非常好,当地用俗语“一根扁担两条绳,走遍天涯不受穷”来形容生意火爆。
一个技艺的发展,离不开传承,更离不开创新。“曹县江米人起初只有‘签举’式这种基本样式,只用一根竹签做基座,方便手艺人走街串巷售卖,却并不适应当前市场。”曹县江米人第五代传承人杨继华说,“我们将雕塑技巧与江米人制作结合,把刀、剪、梳子等工具融入制作中,同时探究了揉、捏、剪、挑、压、粘、贴等多种塑造方式。几名传承人组成团队不断创新工艺,研发了案置式江米人,在艺术市场上一炮而红;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还陆续突破了生产难、保存难、运输难等瓶颈,成立工作室、建立加工厂、开设网店、亮相国际展览,带动更多人传承技艺、拓展就业。”如今,曹县米面人年创收400万元,4件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位于曹县孙老家镇的山东省曹县云龙木雕工艺有限公司,是曹县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单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