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如何助推城市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4-03-20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上海共有71所本科高校,建有13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是上海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发展缓慢,对上海经济的贡献有限。《上海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组调研了上海科创中心及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现状,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提出上海全面推进“市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建立大学科技园“资、管分离”的相关建议,供领导参阅。

一、当前制约上海大学科技园的瓶颈

上海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大学科技园已成为上海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上海各园区共实现1091项科技成果转化,其中来自高校的成果有578项,占53%,2021年,上海科研投入达1819.8亿元,但对照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求,上海的大学科技园还有很大的差距,表象上,上海的大学科技园存在“房东”属性大于“科创”属性、园区主体定位不准、大学科技园分布不均衡、大学科技园校地合作有待加强等问题。本质上,是大学科技园顶层设计的体制机制问题。

大学科技园的体制需要理顺

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上海大学科技园的体制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高校主导型,即大学科技园公司设立时作为高校资产公司的子公司,由科研处、资产公司等对子公司日常实施管理,如上海海洋大学科技园、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科技园等;二是校地合作型,由区、镇两级政府与高校合资成立运营公司,团队公开招聘总经理,如环上大科技园(宝山)等;三是市场主导型,由民营经济参与的、多种成分并存的股份公司形式,如复旦大学科技园等。

不同的大学科技园体制决定了其不同的运营模式,高校主导型模式忙于应付高校的行政考核,市场对接能力弱;市场主导型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缺乏服务区域经济的动力,与高校的关系较弱;校地合作型整合了高校与地区资源,相较而言其运营较为合理。

大学科技园的导向需要明确

课题组发现,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运营成本较高。申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一般需要15000平方米的建筑,如果高校将部分资产划归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但按照相关政策规定,高校如果以出租的形式将国有资产交由大学科技园运营,需要进行国有资产评估,并按照市场价格出租给大学科技园,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科技园每年近千万元的经营压力。

大学科技园的运营一般需要近20名员工,每年的工资大约在500多万。租金、员工薪酬、水电费、物业管理费、活动费用等运营成本较高,大学科技园既要服从于高校的行政体系管理,又要通过市场化运营取得效益,其导向不明确,让大学科技园无所适从。

大学科技园的地位需要提升

大学科技园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外大学私立办学居多,国外大学科技园是大学为推动办学而设立的,大学的副校长一般兼大学科技园及成果转化的岗位,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全球产业联盟(MITIndustrialLiaisonProgram,简称ILP),副校长兼联盟主席,对内协调学校资源与会员企业对接,对外推动学校成果转化。

我国大多是公立办学,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自身的动力不足,但大学科技园已成为上海本市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地和策源地,需要在行政定位方面提升大学科技园的地位。

大学科技园不同于社会上传统意义的科技孵化器,需要依托大学的科研成果及科研资源实现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不能按大学的机制和办法来管理和运行,同时,大学科技园具有企业的特征,要向社会上的企业开放。

大学科技园需要综合性人才

高校与社会之间隔着一座无形的墙,至今,上海市人社局评聘的高级职称不能被转评高校职称,高校与社会的人才通道还没有完全打通。大学科技园重在运营,需要既懂科技又懂地方政府、产业和市场的综合型人才。

大学科技园的总经理人选受到不同体制机制的限制,高校主导型的园区往往在高校内部选聘,但高校出来的老师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科技研发、市场营销等缺乏不同层面的认知,市场主导型的园区往往缺少整合高校资源的能力,一味追求市场化,会弱化大学园区的职能。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大学科技园需要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角度,明确科技创新孵化的立场,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上大科技园(宝山)案例总结

课题组调研发现,环上大科技园(宝山)的校地运营模式较为理想。环上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上大”)自2021年启动运营,运营公司两年来能实现财务平衡,累计招引495家企业落地,有效地整合了高校的科研资源和宝山区政府的行政资源,通过市场化招聘的团队运营,较快促进了宝山区科技创新的动力。

“环上大”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宝山区每年提供400万元的运营资金补助;二是公司享受镇级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园区招商,每年获得将近200多万元的招商奖励;三是大楼租金,其中,大楼地下室部分对学校教师及学生创业团队免费开放,作为大学成果转化的重要服务基地。具体做法包括:

校地合力,规划先行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