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25年,欧元为何屹立不倒
时间:2024-02-18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成为人类货币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如今欧元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0个国家参加欧元区,每天约有3.5亿人使用欧元。欧盟以外的60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全球1.75亿人口)已将其货币直接或间接与欧元挂钩。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第二货币的欧元地位稳固,2022年欧元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为20.5%,美元则为58.4%。在全球支付中,欧元占31.6%,美元占47.6%。

欧元诞生的动力来自欧洲统一的意愿

曾任法兰西银行行长和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的让-克罗德·特里谢表示:“欧元的诞生是出于建立单一市场的需要,也是对‘统一的欧洲’的宣示和肯定。”按照特里谢的说法,欧元的诞生也是欧洲各经济体基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目的而博弈下的产物。

1.欧洲统一的千年之梦。

欧洲统一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查理曼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这三个帝国几乎实现欧洲统一的梦想,但都功亏一篑。德国哲学家康德1795年发布的《论永久和平》一文对欧洲后来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产生了影响。奥地利贵族古登霍夫-卡莱吉进一步深化了康德的思想,在1923年提出了泛欧联盟的理论。

随着纳粹在德国的兴起并执政,泛欧运动失去了空间。希特勒将泛欧思想的倡导者斥为“残渣”。1938年第三帝国合并奥地利后,古登霍夫-卡莱吉最终逃亡到了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继续倡导以巴黎—伦敦为轴心的欧洲联合。除了古登霍夫-卡莱吉外,1930年法国外长白里安在国联的演讲中也提出了建立联邦结构的欧洲联盟的构想。但他的设想并没有引起欧洲多数政治家的共鸣。

2.欧洲统一进入制度化建设。

二战结束后,泛欧运动再次燃烧,高举火炬的是温斯顿·丘吉尔。他在1946年的演讲中指出,现在欧洲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集体,创立欧洲大家庭的第一步应是在法国和德国间建立伙伴关系。没有法国和德国在精神上的复兴,就没有欧洲的复兴。

正是在丘吉尔等人的推动下,欧洲各国及加拿大和美国于1948年5月在海牙召开了欧洲大会,参会的有后来影响欧洲一体化的重要人物,包括阿登纳和舒曼。在海牙欧洲大会上,法国的舒曼提出了设立欧洲理事会及关税与经济联盟。至此,欧洲真正告别了残酷争霸、流血冲突的旧欧洲。1949年冷战成型后,法国加快改变对德政策的步伐。

法国外长莫内以法国与德国的煤钢合作为基础向总理舒曼提出了他的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舒曼和德国总理阿登纳的支持。1950年6月,法国牵头在巴黎召集了一个跨国会议,参会国包括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和意大利,签署了巴黎协议。根据协议,1951年4月煤钢共同体协议签署。从此,欧洲统一纳入了制度化轨道。

在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基础上,欧洲有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此后,从欧共体、欧盟、欧洲货币联盟,直至欧元的诞生,圆了几代欧洲人的梦。发行统一的货币与实现统一的欧洲在许多欧洲人心目中同等重要。从欧洲统一进程看欧元,欧元更是一个政治意愿的产物。

3.经济动因解释欧元诞生乏力。

“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于1961年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按照该理论的解释,在任意两个区域,既可以使用各自的货币,也可以使用共同货币,这取决于是否好处多于弊端。最优货币区理论考虑生产要素流动、经济开放度、通货膨胀率、政策一体化、外部冲击、转换成本等因素,以判断在两个或多个区域实行共同货币是否更有利。这一研究为后来欧元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蒙代尔也因此被尊称为“欧元之父”。蒙代尔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单一货币的原因,但不等于欧洲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去实践。

在实践中,关于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上仍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解释。欧元质疑派认为,从理论上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收敛标准不足以定义最优货币区,稳定与增长规定不足以确保货币联盟需要的财政稳定条件,欧元体制难以解决成员国相对竞争力差异问题,欧元正面经济和政治效果被夸大。他们断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而不是条约的质疑者,将欧洲通过平顺道路谋求共同增长的机会置于危险境地”。

欧元区的实践也表明,建立在非最优货币基础上的最优货币区,表现出其脆弱性,但这些缺陷没有阻止欧元的诞生。因为考量欧元的有政治因素,而欧元的经济作用也十分重大。欧元推动欧洲经济融合,在货币联盟成员国中降低通胀、推动经济增长、推动金融融合方面也发挥重大作用。这些经济上的利益为欧洲统一的意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上,欧元打破了美元的霸权地位,提升了欧洲的国际地位,这是欧元在政治上的收获。

欧元危机考验欧洲维护统一的意愿

1.欧债危机引发欧元危机。

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合称“欧猪五国”的借贷信用降低,而部分不属于欧元区国家的欧盟成员国因为经济连动也牵涉其中。这些国家与其他欧盟成员国,特别是与德国在债券收益率差价和信贷违约掉期方面的差异愈来愈大,使得这些国家逐渐出现信心危机。由债务偿付能力危机,进而影响到欧元信用,并引发欧元汇率在2010年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