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宋向前。
过去几年我很焦虑,就像“隧道效应”:在黑暗中摸索一段后才能看到亮光,今年(2023年)我看到了亮光,这个亮光就是“高质量增长”。
我觉得“高质量增长”的一层重要的含义是:由数量关系转向质量关系。我们之前创造了经济奇迹。但这样的奇迹释放后,逐渐进入了平稳的增长时期,因此,我们的增长不能再依靠数量,更重要的应该是质量。面对经济转型的阵痛期,我们也不能再简单依靠“数量调控”,比如货币政策更宽松、财政政策更给力、多发一些国债。我们未来应该多化债、多去杠杆,依靠“质量调控”。比如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把资源分配给效率更高、科技力更强的企业,让他们解决就业,创造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市场经济,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创造好的法律保障。
此外,今年(2023年)还有很多好事,比如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大家都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哪怕是维持在最低限度上的合作。重大的变化是这样发生的,我也希望这样的好事多一点,持续下去,和平发展一定会是世界主流。
今天的中国,宏观经济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中国企业家是全世界范围内算比较辛苦的,既要干好微观的企业运营的活,也要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态势进行敏锐地分析和判断。特别是在今天,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中首要的是国家安全、公平优先,整个社会确实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变局情况下的转型时代的特点,我认为这个转型阵痛期可能持续10-20年。
今天我想谈的第一点是:双创的重心也会从“数量”上升为“质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运动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导向,我很认可。
但客观来说,它过去几年也遭遇了非常大的挑战。现在是创业的低谷期。经济增速在放缓,结构在转型,社会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但任何时期,没有做不好的行业,只有做不好的企业。夕阳产业里也有朝阳企业,没有企业家的时代,但是应该有时代的企业家。商业世界里,真正成功的企业还是少数,商业才华、智慧的形成需要时间,这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双创”将会变成一个精英运动而不会是群众运动。但是,创业者的使命依然存在。在德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中小微企业支撑起了国民经济。在我国,他们也承担了近50%的GDP。中小创业主体、个体工商户以及自雇小企业,将会是未来中国经济活跃市场,吸纳海量就业,创造海量税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也是中国经济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任何经济体的长期稳定发展靠的不仅仅是参天大树,更有生命力顽强的小花小草,这从近现代商业发展史和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情况中间,已得到印证。
未来,海量的就业人口的解决也不能完全指望大企业,因此“双创”是一个时代的课题。这个课题重心是,“双创”的方向是正确的,未来的挑战是如何进行高质量的“双创”,如何真正帮助中小微乃至个体工商户安居乐业,立业、兴业、成业、创业。
首先我们要激活微观主体的活力。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GDP排名世界第二,按照经济体排名第三。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了,水大鱼大的时代彻底地过去了,创业的难度更高了,竞争也更激烈了。特别是很多创业者只简单盯住商品功能优化,消费体验改善或情绪价值释放等痛点进行创业,这种创业的门槛不高,结构性竞争优势不强,既没有根据地,又没有护城河,很容易被经济波动期和市场竞争出清,这也是中国过去7-8年双创运动遇到过的困境。
中国第一批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者,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有一些共同特征,接受过非常好的教育、有非常强的创业热情、他们掌握商业知识、信息、经商的才华与能力,比过去第一代、第二代企业家更强。但从客观情况来看,他们参与创业的数量重于质量。以消费为例,很多公司依赖流量创业,但这只是一种商业变现的方法,它本质依赖的是渠道。
而商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要求完整全面的能力,从生产、研发、运营、市场到渠道无所不包。简单粗暴地利用流量,依靠注意力经济,从人性弱点出发捕捉市场变现红利,短平快地利用长板创业顶多就是个赚现金流的生意,谈不上是真正的创业。创业者也要牢记,时间是企业价值的称重器,利润是做对事的副产品,日拱一卒才会功不唐捐。
想谈的第二点是:离开消费,科技发展将成无源之水。今年(2023年)开始人口红利等简单要素红利已经不在了,生产要素中制度红利的重要性开始凸显。中国有国资、民资,有内资、外资的区分,我们应该着力于创建一个中性的竞争环境、统一的大市场。我们一直在强调建设统一大市场,只要市场竞争中性,竞争环境公平合法,市场能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和弹性。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经济不是扶持出来的,一定是竞争中发展壮大的。
自1978年改革开放,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释放制度红利,更重要的其实就是松绑社会、松绑民生、松绑经济、松绑企业家商业的才华与能力,迎来了近三十年的经济逆袭和高速增长。
“制度红利”的释放大约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