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时间:2024-01-02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一、中国经济已进入趋势性恢复的轨道

今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这与过去三年面临疫情冲击的局面有很大的不同。2020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经济持续恢复,2021年强调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2022年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这表明中国经济已进入趋势性恢复的轨道。尽管经济恢复仍将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但趋势面总体是回升向好的。

今年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变乱交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在这些困难和挑战中,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CPI、PPI价格的低位运行应反映了需求不足。前11个月CPI上涨0.3%,PPI下降3.1%。因此,扩大有效需求依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下,中国经济顶住了外部压力,克服了内部困难,总体上呈现增速较高、就业平稳、物价较低、国际收支平衡的态势。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IMF10月份的预测,美国今年经济增长率2.1%,欧元区为0.7%,日本为2%,在新兴市场中,中国经济增速仅次于印度,大幅高于巴西、俄罗斯、南非等经济体。2022年,印度GDP为3.38万亿美元,中国为18.1万亿美元,若按IMF10月份的预测,今年印度经济增长6.3%,增量为2000亿美元,中国增长5%,增量达9000亿美元。因此,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引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许多重要论述,比如,“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大动力”,“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是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基础上,作出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与“发展是硬道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标定了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方位,又明确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再如,强调“把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价”,这一论述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一些非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有时不亚于经济政策,把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一致性评价,可以避免政策之间相互抵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二、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体现了明年宏观政策将适度加大力度。

1、我国仍然有政策空间,宏观政策适度加大力度具备条件。从财政政策看,中央政府债务水平较低,为适度增加中央政府的债务水平,安排适度规模的赤字、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转移支付,以及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创造了条件。从货币政策看,我国物价水平较低,加之美联储不再加息是大概率事件,这也为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

2、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逆周期调节重在对冲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跨周期调节更多考虑政策的滞后效应,着眼防患于未然。我们既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也要通过跨周期调节来避免政策力度过大带来的滞后影响,避免“大水漫灌”带来后期的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把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3、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我国财政政策仍有空间,关键是要用好政策空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包括着力支持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增强发展动能;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统筹用好新增专项债务限额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扩大社会有效投资;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还要考虑增强财政的可持续性。

这次会议提出要“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的范围”。当前部分地区财政减收、土地出让金下降,地方财政面临困难,合理扩大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的范围,对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引导带动社会有效投资、减缓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有重要意义。

4、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适度灵活、精准有效。要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在总量方面,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此次会议特别提出要积极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过2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超过300万亿元,过去几年,每年贷款新增20万亿元左右,社融新增30多万亿元,因此,在做好增量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盘活存量,提高存量贷款的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在结构方面,要发挥好结构性工具的作用,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乡村振兴、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