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炼: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时间:2023-12-28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2023年12月23-24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3年会(第十届)于深圳市福田区成功举办。本次年会以“新发展格局下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主题,广泛邀请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业界领袖展开高水平的思想交流,分享真知灼见、展望前沿趋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胡晓炼出席大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胡晓炼表示,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成绩喜人,但距离党中央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我国金融高水平开放要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拓宽金融开放的领域。要积极引入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完善并扩大金融机构和业务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在统一内外资金融机构管理规则和方式的前提下,为外资发挥特色优势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开放,积极引入境外长期资本,助力打造规则完备、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监管有力的金融市场体系。要增强市场规则和政策的确定性、透明度、可预期性,增强来华投资者信心。要切实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的便利化程度,着力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开放与合作。要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以中国经济光明前景吸引和巩固外商投资,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要强化金融监管,既做到全覆盖,又要提升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应对金融风险冲击既要树立底线思维、做好预案,又要着力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在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我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启动早、力度大,取得了显著成绩。金融机构准入限制大幅度放宽,外资银行、保险、证券资管等进入门槛和持股限制大幅降低。目前,已有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202家银行在华设立了机构,其中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均在华设有分支机构,全球最大的40家保险公司近半数进入中国市场。共有1110家境外机构进入我国债券市场。

总体来说,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成绩是可喜的,但距离党中央提出的“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的目标还有差距。截至2023年9月,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3.79万亿,仅占全国银行业机构资产总额的1%,外资保险机构总资产约2.33万亿,仅占全国保险机构总资产的8%,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占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的比重为2.4%,外资持有的我国A股流通市值占A股流通总市值的4.35%。虽然我国金融市场规模已在全球名列前茅,股票市场市值全球第二,债券市场托管量全球第二,但成为汇聚全球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的潜力和空间依然很大。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优化政策、落实落细,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需进一步加力。

当前,我国金融扩大开放面对新的形势、面临新的挑战。

一方面,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党中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提出的目标,以金融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要实现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除金融要在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发挥有力支撑作用外,还要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金融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具备举足轻重影响。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是实现金融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泛起,西方国家宣扬中国威胁论,以“去风险”为名鼓动外资企业从中国市场转移,一些传统为本国跨国公司服务的金融机构也随产业链供应链的转移将业务重心转出到境外。某些西方国家还把“脱钩断链”扩大到金融领域,对金融投资我国一些行业、企业施加限制,将部分中国企业从全球或地区知名股票、债券投资基准指数中排除。此外,我国经济疫情后复苏和经济转型升级中出现一些阶段性困难也使部分国际投资者产生疑虑。国际社会习惯了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保持的强劲高速增长态势,不适应转段变速,投资中国的信心受到影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着力推进我国金融开放进入高水平深化升级的新阶段。高水平开放是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的开放。

我认为,金融制度型开放有两个基点,一是深化改革,破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等制度性障碍,提升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质效。二是全面加强完善金融法规制度建设,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和规则的制定,推动建立更加公平、普惠、开放的国际金融秩序。

高水平金融开放要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拓宽金融开放的领域。科技金融需要利用信贷、股权、债权等多种方式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国外成熟市场有多种类型经验丰富的金融机构,具有能够承受科技创新较大风险这一特质,能够提供相应产品服务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正在成为我国开展国际金融合作的重要领域,其产品开发、规则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