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针对近期国内消费增长乏力的境况,有必要关注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发掘和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活力。
当前有望成为新增长点的消费新业态新热点
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我国居民消费出现了不少新业态新热点,有望成为未来新的消费增长点。
(一)文旅娱乐
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对于个性化产品、定制化服务的追求,在文旅娱乐领域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消费热点。
1.“微度假”
疫情之后,旅游消费呈现新趋势:从旅行到玩乐,从远程到近程,“微度假”趋势彻底改变了旅游行业的格局。“微度假”主要包括周边游和周末游,基于兴趣的深度体验、沉浸式玩法成为新一代消费者最大的诉求。例如,“酒店沉浸式度假”“民宿+”等独具特色的住宿方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酒店与文化活动等其他元素的融合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群体的欢迎。从户外活动来看,城市露营、城市漫游(citywalk)等形式逐渐流行起来;从室内活动来看,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沉浸式玩法备受喜爱。
2.大型线下活动
虽然“宅文化”与“躺平”现象在年轻群体中日渐盛行,但各类大型线下活动仍然受到消费者们的青睐,主要典型包括以动漫展览为主的各类展览会、各类音乐节与演唱会,以及包含电子竞技在内的各类体育赛事活动等。首先,年轻群体在动漫、游戏、数码产品等方面的兴趣爱好,催生出了一系列以动漫展览为主的展览会。例如,国内较为知名的魔都同人祭(COMICUP)、BilibiliWorld、ChinaJoy、深圳国际电玩节、北京国际动漫游戏嘉年华等。这些展览会不仅产生了门票收入,还与动漫产业、游戏、软件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并且拉动了汉服体验店、潮流玩具店等一系列实体店铺与线上虚拟店铺的发展。其次,各类音乐节和演唱会依然火热。音乐节主要包括草莓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等。演唱会方面,由老牌歌星、成名歌手和歌坛新秀组成的歌手阵容,基本上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的歌迷,各类演唱会门票依然十分抢手。最后,各类线下赛事也是年轻消费者们热衷的活动。以篮球、足球为代表的传统体育赛事,以及以电子竞技为代表的新兴体育赛事,都形成了“赛季”+“主客场”的运营模式,不少年轻人会选择到现场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助威加油。
(二)数字经济
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出各种数字经济业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1.电商经济
移动支付和发达的物流交通使便捷的线上消费成为可能,进而催生和推动了电商经济的蓬勃发展。2022年,实物商品的网购金额占比达到27.2%,较上年提升2.7个百分点,电商经济对实体店铺的补充和替代作用进一步强化。当前电商经济大致可以按照电商平台的经营模式分为B2C和C2C两类。其中,B2C是指电商平台企业向个人销售商品,典型代表有京东和拼多多。C2C是指个人通过电商平台向其他个人销售商品,典型代表有淘宝和闲鱼。
2.即时零售
伴随着零售数字化和即时配送业务的快速崛起,以外卖为代表的即时零售成为当下极为重要的消费模式,与当前城市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十分贴合。2021年即时零售相关的市场规模已超过3.3万亿元,近5年增速为81%,仍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3.视频、直播平台
伴随着互联网图像存储、传输和实时交互技术的发展,各类视频网站、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和消费习惯。在各类视频网站或平台中,以bilibili为代表的视频平台主要发布由个人或工作室制作的中、长视频,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平台主要发布各种短视频,以斗鱼、虎牙为代表的平台主要提供直播服务。借助这些网站或平台,个人和各类工作室能够积累粉丝、吸引流量,最终通过在视频中植入广告带货,或者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将网络流量转化为经济利益。视频链接或者直播间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渠道,例如一些头部主播创造的价值能与大企业相媲美。
(三)夜间经济
除了旅游、文化娱乐、网购之外,以美食为重要卖点的各类夜间经济业态也吸引到了众多消费者。全国许多城市商圈启动“夜间消费”相关活动,通过推出“深夜食堂”、潮流夜市等,串联起多种消费业态,形成夜间消费新形态。许多夜市在小红书、大众点评等网络平台得到宣传推广,成为“网红餐饮”“地标美食”。例如今年上半年在全网爆红的淄博烧烤,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游客,店日均客流量一度超过1万人次。再如成都“火锅巴士”开创性地将观光旅游与当地特色美食文化相结合,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因素
当前制约消费增长点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需求端因素、供给端因素和监管因素。从消费的需求端来看,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和消费意愿有限;从消费的供给端来看,作为重要消费热点的文化类产品尚存在质量欠佳的问题;从监管来看,缺乏有效监管的短视频和直播经济正在经历野蛮生长,并催生出“流量蝗虫”群体,扰乱了正常的经济活动。
(一)居民消费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