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精准有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时间:2023-12-08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2023年是中国经济从疫情冲击中恢复的第一年,国内需求不足问题突出,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在经济运行面临的新困难新挑战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助力实现一季度经济开门红、二季度稳住恢复势头、三季度增速明显超出市场预期。宏观调控组合政策发力显效,共同支持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8.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9.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9%……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贯彻落实“加力提效”要求,实现财政收入保持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进度合理加快。

财政政策的“加力”与“提效”,既不“撒胡椒面”,也不“大包大揽”,而是体现在政策更具备精准性和有效性,大力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民生保障。

加力主要是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今年中央财政赤字增加5100亿元,后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增发1万亿元国债,全部列为中央财政赤字,不增加地方偿还负担。同时,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再创新高,达到10.06万亿元,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也将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此外,今年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下称专项债券)规模,1-10月,各地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35192亿元,推动一大批惠民生、补短板、强弱项的项目建设实施。

提效主要是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今年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科学技术、卫生健康、农林水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年初和下半年分批次延续、优化和完善了近70项税费优惠政策,巩固提振经营主体信心,许多减税降费政策阶段性延续5年,实现“放水养鱼”、涵养税源。

“财政发力并不简单等同于赤字规模扩张,换言之,‘花好钱’比‘多花钱’更重要。”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财政的内涵已经从“量”转变为“质”。

在各级财力未能完全顾及、社会资金进入意愿不足而又急需加强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货币政策主动补位。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统筹运用总量与结构工具、数量与价格工具,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从总量工具看,人民银行3月、9月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中长期资金超过1万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每月均到期超额续作。10月末,广义货币(M_[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人民币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0.3%、9.3%和10.9%。

从结构工具看,人民银行年内两次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延长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6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季度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约7万亿元,约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5%。

从价格工具看,人民银行分别于6月、8月两次降低政策利率,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市场利率持续下行,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年内调降20个、10个基点。9月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人民银行指导商业银行调整存量房贷利率,居民家庭每年节省支出约1700亿元,惠及约5000万户家庭、1.5亿人。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加强配合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公开市场逆回购等工具进行对冲,有效配合财政发力。财政部通过财政贴息、政府奖补、融资担保等政策,进一步降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企业融资成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称,将有限的宏观调控资源精准配置在经济恢复进程的着力点和着重点上,实行“精准调控”,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往后看,宏观调控政策继续注重“精准有力”。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财政部将继续贯彻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在提效上下更大功夫,更好发挥财政政策效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指出,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