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中午12点,随着闹钟提示音响起,记者迅速打开手机进入“青岛科技馆”微信官方小程序,开始预约周末的参观门票。等填好了个人预约信息再进入预约界面,周末两天的预约已经显示满额。
当前,青岛科技馆实行预约入馆制度,入馆需要提前一周预约,对周六、周日两天设置的预约人数上限是每天6000人。6000个预约名额在开放预约后的几分钟内便被“抢光”,直接说明了青岛科技馆在“遛娃”圈的“顶流”地位。
我们为什么会对一座科技馆充满热情?世界著名科技馆安大略科学中心原首席执行官莱斯利·刘易斯曾说,“科技馆改变人的头脑”。科技馆是对寓教于乐最好的诠释,市民的娱乐需求需要科技馆的支撑,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也离不开科技馆的助力。
目前,青岛既有以青岛科技馆、青岛市科技馆等为代表的公益化科技场馆,也有以海信探索中心等为代表的市场化科技场馆。两类科技场馆相得益彰,丰富着市民和游客的“科技之旅”,即便在旅游淡季,也常常是“人满为患”。
科技场馆的生命力在于持久的吸引力。在展项设置和活动策划上推陈出新、不断“盘活”硬件设施、体现城市独有的特色,当前,青岛的各类科技场馆正探索着如何让火爆的“打卡”人群转化为长久的客流量。
我们为何对科技馆充满期待为什么一座科技馆会点燃城市的热情?有人说,科技馆就像一架穿越时空的机器,能带领我们回到过去、体会现在、眺望未来,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和推动作用。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现代科技馆是一个生动的教育空间,它虽然担负着促进科学、教育资源均衡普惠的重任,却绝不是一个枯燥的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具有极强的参与感、体验感、互动性。
对于城市整体而言,现代科技馆是一张代表城市形象的闪亮名片,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科技馆的建筑设计和展览布局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可以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和旅游景点,对于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科技馆还在推进当地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对外展示平台,吸引了更多的科技人才和资本投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2012年11月,中国科协提出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以实体科技馆为依托,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等协同发展,开启了我国科技馆的体系化发展之路。十年间,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从无到有,各类科技馆“遍地开花”,服务线下公众超10亿人次。
放眼全国,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的科技馆都已成为城市地标,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被贴上城市“打卡地”的标签,甚至对周边城市的游客也具有极大吸引力,动辄便客流“爆棚”。碰到“五一”“十一”等假期,要抢到这些科技馆的参观票非常考验“手速”,足以见得其人气之火爆。
的确,将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生动多元地呈现在大众面前,科技馆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人文空间,更是一座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满足市民人文需求,不论从哪个角度评价,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都不能没有科技馆。
而对于青岛来说,无论是作为拥有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还是奋力前行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都应该拥有与城市发展能级更加一致、与居民美好生活向往更加匹配的科技馆。
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更大的范围看,拥有各种高水平的科技馆不仅是千万青岛市民的期待,也是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游客的期待。
体验感是核心吸引力科技场馆的初心是寓教于乐,通过多种展品及辅助性互动手段,强调“边动手、边动脑”,开发人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更好地满足公众更高层次的科普需求,实现科技发展成果的共享。这样的初心决定了,体验感是评价一座科技馆的核心指标。
产生体验感的前提是产生吸引力。一个科技馆要真正投其所好地满足辐射区域受众对科普的需求,第一步便是找准风格和定位。这也是青岛科技馆最“出圈”的地方——一座以“青岛”命名的科技馆,要以“蓝色”为底色、“海洋”为特色。
以“海洋·科学·人”为主题,青岛科技馆是国内首家以海洋为主题的特大型现代化科技场馆,推动海洋科技与海洋文旅融合发展,聚焦海洋特色,做足海洋文章。在这里,以海陆变迁、航海发展、海洋现象、蓝色生态、探索深海、科学探海为主题的六大常设展厅,能够从多维度和多学科的角度,带领公众走进海洋科学的探索之旅。
此外,通过科技手段赋能,增强互动性、参与感也已成为科技场馆增强吸引力的普遍选择。例如,开馆不久,360度灾害剧场就成为青岛科技馆的“C位”项目。上午一开馆,大批观众不是按部就班地沿着展厅顺序参观,而是率先涌入360度灾害剧场放票处获取预约票。“这个项目太火了,我在网上做了攻略,得先跑过来拿预约票,然后一边逛别的展项一边排队,才有机会尽早体验,来晚了都排不上队。”市民毕女士说。
如此火爆的展项,引得记者也前去体验。坐上动感座椅、戴上VR眼镜,就仿佛进入了轰鸣摇摆的海上灾害区。强烈的晃动配合着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