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年失业率高的重要原因是过去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行业,如平台企业、金融、房地产、商务服务、文化、医疗等出现了行业扩张放缓,特别是民营企业。非国有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组织近两年减少了115万个就业岗位。
应届毕业生洪莫是北京一所211大学的研究生,今年春招开始,她已经投了数百份简历,得到回应的不足10%。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洪莫也很焦虑,她调侃自己是“0offer(入职邀约)选手,毕业即失业”。
去年下半年洪莫也曾参加秋招,但由于备考公务员,她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找工作,考公失败后才开始在今年春招阶段大规模投放简历。
一般而言,秋招是应届生找工作的最佳时期,像洪莫这样为了备考公务员而错过招聘“黄金期”的人不在少数。“如果考公失败,春招时找工作的压力会更大一些。”洪莫告诉《财经》记者,如果没有找到特别满意的工作,将继续考公。
近期,中国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16岁-24岁青年失业率升至20.8%,较4月升高0.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即每五个青年中就有一个失业。
今年以来,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回落,但青年失业率却持续走高,与整体就业形势背离。此外,青年人与成年人的失业率也出现背离,5月,25岁-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下降。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5月,16岁-24岁青年人总量大概有9600多万。16岁-24岁青年中很多是在校学生未真正进入到劳动力市场,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的有3300多万,这3300多万当中有2600多万已经找到工作,大概有600多万目前还在寻找工作。“目前来看,青年人当中失业的总共600多万。随着经济持续好转,就业保持总体稳定有较好支撑。”
然而,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为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再次刷新毕业季纪录。
由于青年求职者绝大部分是高校与职校毕业生,考虑到季节性因素,专家预计,青年失业率在今年7月-8月可能进一步飙升。
近三年来,中国青年的失业率几乎翻了一倍。2019年3月青年失业率是11.3%,2022年7月达到19.9%,当前则升至20.8%。
中国青年的失业率在全球范围内也处于较高水平,高于美国(4月6.5%)和欧盟(4月14.3%)的水平。
相对成年人而言,中国青年就业的劣势比较突出。以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来看,青年失业率与成年失业率的倍数超过4倍就是极高水平,3倍-4倍属于偏高水平。4月,中国青年失业率与成年失业率的倍数已经达到4.62倍。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青年失业率一般是整体失业率的2倍到3倍。5月,中国青年失业率已经是整体失业率(5.2%)的4倍。
浙江大学教授、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告诉《财经》记者,当前宏观经济恢复较慢、对劳动力需求不足是青年就业困难的关键原因。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保守招聘甚至缩减招聘,青年人由于工作经验不足,相比于成年人受到的冲击最大,也最为脆弱。
《财经》记者在企业调研中发现,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丧失竞争力甚至倒闭,部分行业和职业的需求量减少,而新兴产业所需要的就业有限,且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这是导致结构性失业的根源。用接受采访的专家表述概括,周期性、结构性与摩擦性因素是导致当前青年失业率高企的一大原因。何为摩擦性?例如,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经验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不匹配,使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青年人初入职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尚处在迷茫中,频繁地转换工作也增大了“摩擦性失业”。
《财经》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考公、考研甚至延迟毕业。
考公求稳青年越来越多
马上就要毕业的张雨蒙还在投简历。张雨蒙告诉《财经》记者,2020年本科毕业时她已经拿到了一家中国500强民企的offer,但她并没有去而是选择在中部一所高校继续读研,但没想到三年后已经是研究生学历的她却还没有找到工作。
今年与三年前相比招聘的企业数量减少很多。张雨蒙研究生学的会计,虽然其间也收到过小公司的offer,但她还不想去。“没想到读完研后已经找不到本科时那样的工作了。”
“经济景气恢复需要一个过程,企业也是。”李实表示,疫情之前,中国经济增速就已经放缓,疫情三年又对经济造成巨大打击。今年以来中国全力以赴抓经济,但是经济的恢复速度并不快。诸多企业遭遇疫情打击和外部冲击,利润大幅下降,不得不裁员或者缩减招聘。
相关统计研究显示,经济衰退最早影响的是青年人,而在经济复苏阶段,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招聘新员工,往往也青睐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一方面因为老员工拥有与岗位匹配的技能,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不愿意承担培训年轻员工产生的成本。因此,经济复苏对就业的拉动通常最后才传导到青年群体。
记者调查中发现,当前,诸多企业用工需求尚无明显增加,部分企业减少招聘、降薪或者裁员。而近期大学、中专或职校的学生等年轻人开始集中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