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2023年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院士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
本届论坛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联合指导下,本届论坛由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承办,广东海洋协会、广东海洋文化协会、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海洋强国建设实验室”、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海丝研究院协办,邀请政产学研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探广东以陆海统筹、山海共济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论坛当天,围绕“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全面建设海洋强省”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陈军、陈松林,欧洲科学院院士林间等十余位院士专家进行专题报告分享,来自海工装备、海洋能源等海洋产业的一众企业家代表也齐聚广州参与企业家座谈会,以全面建设海洋强省为抓手,汇聚各方智慧,力争在全省41.9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上“再造一个海上新广东”。
聚焦广东到2035年全面建成海洋强省的目标,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广东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在论坛现场致辞表示,要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切实增强经略海洋意识,需要将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进一步向海图强,充分发挥海洋质量禀赋优势,激发海洋价值,扩展海上发展新空间,培育海洋经济新动能,探索海洋保护新路径,创造海洋治理新模式,奋力打造海上新广东,为广东发展构筑新优势。
陆海统筹,山海互济
坚持陆海统筹,处理好陆地和海洋的关系,事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安全大局。作为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加强海岸带协同治理是实现陆海统筹的关键一环。
在本届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农村部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研究工作站负责人丁德文以线上视频形式作“系统观念指引海岸带生态系统认知与实践”专题报告分享。他表示,未来推动海岸带生态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实现信息化、数字化,“重点是要解决物理世界和数字空间的交互过程。数字空间里通过模拟仿真产生的新知识,要通过智能空间回到物理世界,变成内生于生态环境的要素,这样才能更好开展工作。”
此外,聚焦近年备受关注的海岸带蓝碳发展议题,丁德文进一步强调,要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作为底层原理支撑,实现价值交换、进行市场交易才能更好地刺激政府管理并引导企业参与,通过市场化手段持续完善碳汇治理机制。
海洋国土也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陈军在论坛上作专题报告表示,建设智慧国土,要以全面动态感知、系统精准认知、全域智慧管控为主线,构建时空信息技术体系,实现“查得准、认得透、管得好”,同时运用数字化技术、思维、认知,对治理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进行系统性重塑,构建国土空间治理的数字化新生态。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颜军及其团队,在论坛上带来“智能卫星技术在蓝碳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与前景”主题报告。报告提出,卫星遥感作为一种客观监测手段,在未来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大的利用空间,比如在海洋环境检测预报、海洋资源调查开发、海洋经济活动保障、海洋污染监测和资源保护、灾害性救援等场景中都具有应用价值。
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化海洋产业《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发挥区位与资源禀赋优势,以打造海洋产业集群为抓手,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论坛现场,以“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为主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海洋强国建设实验室”执行主任向晓梅从海洋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培育、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三个维度为广东海洋产业升级建言献策。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智能海洋工程研究院法学(二级)教授、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赵劲松也建议,广东应以创新促改革,建设高质量、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021年,广东全省涉海单位专利授权总数为33957件,同比增长26.5%,在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等领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在席卷全球的数字经济浪潮下,占地球面积约7成的海洋也正在步入数字化时代。论坛现场,多位院士专家向与会观众分享前沿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全球3.6亿平方公里海洋版图中的新应用与新趋势。
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主席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特聘教授杨鲲围绕“数据驱动的海洋互联网”,分享如何通过海洋信息技术更高效、认知和控制海洋这一复杂巨系统。“我们正探索‘用计算换通信’。即通过数据驱动等技术手段,建立通信系统的内生智能,推动通、感、算融合,以解决海洋通信速率低、效率慢等瓶颈问题。”杨鲲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海洋传统产业,近年海洋渔业也在数字智能、基因编辑等新技术支撑下,焕发新生机。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向与会观众分享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