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彬专栏|从强信贷到强内需,关键在于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时间:2023-04-15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3月物价数据和金融数据相继公布,但呈现的信号却不尽相同。CPI和PPI同比涨幅均出现回落,其中CPI创18个月来新低,PPI连续6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引发了“当前是否陷入通缩”的讨论。与此同时,3月信贷和社融双双超预期高增,M2仍处于12.7%高位,强信贷、宽货币势头明显。

我们认为,当前之所以出现弱物价和强信贷的背离,主要原因在于政策传导存在时滞以及传导渠道尚不通畅。市场对通缩的担忧,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对经济复苏强度和可持续性的担忧。这种情况下,放松货币政策作用不大,破局的关键在于大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经济并未陷入通缩一般认为,通货紧缩是一段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下降。央行行长易纲曾提出,分析通货紧缩要特别强调“两个特征、一个伴随”,即物价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增长下降,并伴随着经济衰退。而从这三个标准来看,我国当前并不具备典型的通货紧缩特征。

第一个标准是价格水平是否持续下降。这个标准特别需要注意判断价格下降的持续性。短期来看,引发价格下降的因素很多,包括基数过高的技术性原因,或者供给侧和结构性的临时冲击。由这些因素造成的短期价格回落,并不能和社会总需求的全面回落划等号。

相反,如果价格长期处于负增长区间,那么总需求不足就可能是主要原因。以日本为例,作为全球公认的长期通缩国家,日本CPI和核心CPI水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长期保持低迷,几乎一半时间都处于负增长区间,因此可以确定是长期需求不足导致的通货紧缩现象。

第二个标准是货币供应量增速的下降。从日本的例子来看,尽管日本央行长期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其M2增速长期保持低位,近30年来的平均增速只有2.8%左右,远低于经济高增长时期10%以上的速度。这种内生性的信用扩张不足,非常符合典型的长期通缩特征。

第三个标准是是否伴随经济衰退。还是以日本为例,从1990年开始的30多年内,日本经历了7次较为确定的衰退时期,但即便在衰退之间的复苏期,经济增速也通常低于2%。

对照这三条标准来看,我国经济并未陷入通缩。首先,3月份的CPI下行,供给侧、结构性的原因可能发挥了主导作用。包括去年3月俄乌冲突引发的短期价格暴涨抬高了基数、燃油排放政策变化导致汽车库存积压引发了大幅降价、生猪存栏量增加导致的猪价低迷以及天气晴好导致的鲜菜降价等,意即食品和能源价格是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服务业3月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0.8%,较2月加快0.2个百分点。由于服务业创造的就业更多,更贴近于基础民生,也是核心CPI中的最重要部分,因此服务业对于判断通缩与否非常重要。此外,家庭器具价格环比上涨,反映了房地产交易量回升后的下游需求回暖;而烟、酒类价格环比也在上涨,作为可选消费品,也可以看出居民需求并不算弱。

其次,货币供应量并未下降。今年以来,M2增速始终处于12.6%的高增长水平之上,较去年末的11.8%明显上升。一季度银行家调研问卷中的贷款总需求指数为78.4%,较上季度大幅上升18.9个百分点,达到2012年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约在历史80%分位位置。

最后,当前我国正处在复苏初期。一季度不论是消费还是投资均在回暖,即便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下,2月和3月出口数据也超预期回升,预计一季度GDP增速也将大概率好于预期。因此从经济周期看也并不具备形成通缩的条件。

不过,虽然物价并未出现通缩,但确实也低于预期。未来数月,我国CPI同比涨幅大概率将维持在0.5%~1.5%区间,相对3%的政策目标略显偏低。一是猪肉价格短期仍处在偏弱周期;二是以汽车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产能充足,价格不具备回升动力;三是随着发达国家紧缩性货币政策见效,输入型通胀压力也将减弱。尽管消费与服务业的复苏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撑核心通胀,但整体CPI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同时,由于去年4-6月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涨抬升了基数,PPI在未来数月大概率将维持在负增长区间,甚至不排除降幅扩大。

强信贷为何未能带来强内需与物价指数持续低于预期不同,信贷数据却持续高于市场预期,二者之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效果。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89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对公贷款新增2.7万亿元,同比多增2200亿元;居民贷款新增1.24万亿元,同比多增4908亿元。无论总量还是结构,3月新增信贷都可谓亮眼。

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超强信贷对内需的带动作用却仍显不足。一方面,以企业活期存款为主的M1在3月末降至5.1%,为年内最低水平,与M2之间剪刀差继续拉大,这预示着企业投资扩产的意愿并不充分,也意味着企业活力仍显不足。

另一方面,3月居民部门新增存款高达2.9万亿,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超2000亿元,显示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仍然较高。央行公布的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当季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较上季度的历史高点下降3.8个百分点,不过仍处于历史97.5%分位位置,表明居民消费信心仍然疲弱。

强信贷之所以未能如期带动内需特别是物价好转,我们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策传导存在时滞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