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商云集,盛会重启。4月15日,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在广州正式开展。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广交会现场走访中发现,现场人山人海,不少参展商、采购商步履匆匆。
作为全面恢复线下办展的“首秀”,本届广交会吸引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近3.5万家企业线下参展,展览的面积和参展企业的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不少企业反馈,公司的“出海”意愿明显,欧美市场仍是重点,但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已然成为企业开拓的新方向。万商云集广交会,释放了哪些信号?从广交会上展现出了哪些新机遇?如何更好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广东可以率先探索试验哪些内容?
4月16日,围绕这些问题,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部主任、研究员叶辅靖。叶辅靖表示,从广交会参展人数、国外展商参与的积极性来看,释放出新兴市场分享中国市场红利的强烈信号。接下来,中国和东盟要持续降低贸易壁垒,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增强区域供应链韧性和效率、做强做优跨境产业合作平台。同时,也要克服各种阻力,继续积极深挖发达国家市场潜力,也要基于增强外部新动能的战略需要把握新兴市场的机遇。
“制度型开放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要变量,目的是为商品要素流动型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铺路,全国层面还需要以更积极态度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先进的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接轨。”叶辅靖说。
东盟是拓宽出口市场的首选之地南方财经:在我国对外贸易方面,目前东盟是怎样的贸易伙伴定位?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体现在哪些方面?
叶辅靖:现在中国与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互为重要的投资来源地和目的地。东盟是我国最大的机电设备和重要零部件的出口市场,是我国拓宽国际出口市场的首选之地,是我国国内大循环的延伸、国际大循环的前沿,为我国资源供应与稳定产业链体系提供助力的战略后方,也是我国对外经贸往来的生命线、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主阵地。
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有效推动了区域内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自贸区之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已经启动,将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拓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领域合作。
从跨区域、次区域合作上看,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已形成了包括RCEP、GMS、“黄金四角”、“湄委会”、中国—东盟东部增长三角、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印孟缅区域经济合作等众多合作机制。此外,还有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合作平台。
南方财经: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启动首轮磋商,接下来该如何更好地增进双方产业合作、行业对接?
叶辅靖:一是持续降低贸易壁垒,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在货物贸易方面,探索“三零”模式,即零关税、零补贴、零壁垒,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尤其是农产品和海鲜等时令产品的物流效率。在服务贸易方面,推动规则标准“软联通”,加强联合研发创新,探索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的新模式。
二是增强区域供应链韧性和效率。顺应东亚、东南亚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趋势,充分利用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以电子、汽车、绿色化工以及数字经济为重点,统筹“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和“高水平走出去”,重点推进中国—东盟跨境电子信息产业链、跨境绿色化工产业链、跨境特色产品加工链等合作。
三是做强做优跨境产业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中马“两国双园”、中泰“两国四园”等国际产能合作平台,推进中国—东盟跨境合作区建设,支持中老中越边(跨)境经济合作区高质量发展,赋予跨境产业合作平台“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政策,进一步理顺授权关系,确保政策落得下去。
强化新领域的开放合作南方财经:RCEP在让成员国间合作增强的同时也让部分产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如何高质量地实施RCEP?中国未来要在RCEP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叶辅靖:关于中国未来要在RCEP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最重要的是,推动RCEP向高标准FTA靠拢,比如,向CPTPP等更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定看齐,最主要的方向是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资金流动、数字、人员往来、运输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强化新领域的开放合作,推动发展中国家一起向前走。
至于我国如何高质量地实施RCEP,一是“贸易重组”行动。建议引导进出口企业充分利用原产地认证累计规则和关税减让政策,主动调整市场布局,用足政策红利。
二是“外资升级”行动。未来,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进一步理顺外商投资安全审查体制机制,实行以“既准入又准营”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举措。明确将在华外企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主体,以RCEP生效实施为契机,落实在政府采购中“内外资一视同仁”的规定并建立投诉和争端解决机制。
三是“产业链赋能”行动。鼓励企业“走出去”,助力构建以我国为中心的RCEP生产网络。例如,新冠疫苗RCEP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