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人眼》美国频频加息抑制高通胀,可是息口高企下,通胀仍如猛虎般噬食市民资产及生活,最切身影响为每月供楼利息愈来愈高,除了银纸贬值,平日生活上的柴米油盐「样样加」,近日港府亦公布多家专营巴士公司申请加价,九巴申请加幅更高达9.5%。当社会刚步出疫情阴霾,高息、高通胀的生活令市民百上加斤,并形成恶性循环,即使政府愿意提供生活补贴,亦是「十个沙煲九个盖」,恐怕会削弱其他更紧急范畴的开支。
可选择下,大家固然希望物价平稳,让生活过得更轻松。可是理想归理想,当俄乌战事持续,全球在闹「能源荒」下,各项能源价格高企,加上水费、原材料价格及员工薪金等经营成本上升,令本地多个行业经营百上加斤,而巴士及铁路等公共交通营办商要维持服务,包括日常检查、维修及管理,便须提升票价去增加收入,否则不要说优化服务,更可能因欠缺资源而事故频生,影响市民安危之馀,亦令香港的声誉受损,可谓得不偿失。
有人会批评巴士及铁路的脱班及延误问题严重,加上曾出现过不少事故,既然表现欠佳,哪有大幅加价之理?依笔者看,一场社会运动加上3年疫情封关,令零件运输、维修及安检工作等均被延误,而随著时日过去,不少公共装置的零件及配件亦随之老化,导致不同事故。若要服务复常,便要添加人手去强化系统维护,又或增加服务班次。在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下,试问怎可在维持票价下得到正常或更佳的服务呢?
既然生活成本愈来愈高,而社会仍处于复常阶段,那么政府应否增加补贴呢?正所谓「羊毛出自羊身上」,补贴金额亦来自政府的税收及财政储备,若然跟随民意去样样补贴,确可安抚民心,却削弱了资源分配,包括更须关注的医疗及房屋范畴,凡事有缓急轻重,港府在福利政策上须三思而行,避免资源错用。
抗通胀的妙法是振兴经济,尽早让百业复常,当社会的经济活动愈趋频繁,例如最近愈来愈多国际展览会在港举办,本地经济将逐步复苏,在供求定律下,社会兴旺时,员工薪金亦自然上调,追赶通胀差距,让大家过更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