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荣誉项目倡导“闯优”的教育理念,创设出独树一帜的闯关模式,培养学生的持久学习驱动力;从“拔尖”到“冒尖”,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新机制
知识探索没有边界,新问题、新工具的产生随时都有可能催生新的研究范式,要与不断更新的科学研究打好“配合战”,高校就要为学科的动态调整和交叉融合提供空间,以一种主动的、引领的姿态站在知识探索前沿
科研人员既要有“从1看到0”的慧眼雄心,敢于立足科学前沿,善于在无人区、交叉点静心“种好自己的树”,而不是光摘“别人树上剩下的果子”,也要有“从0看到10”的远见卓识,善于把科技前沿与重大需求前景结合起来,善于从应用攻关中洞察真正的科学问题,统筹基础原理突破和技术路线选择,解难题、求突破
阴性评价准确率达100%!“复旦肿瘤”肺癌淋巴结清扫策略国际首发;《自然·医学》重磅发表:金力、张峰团队与山东大学陈子江团队合作揭秘卵巢衰老的遗传“密码”;航空航天系徐凡课题组揭示变曲率褶皱新机制……点开复旦大学官网,最新的科研成果图片扑面而来,滚动播映,展示着这所享誉世界大学的实力。
新征程上,面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如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不断强化创新策源功能,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复旦力量,《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为此专访了复旦大学校长金力。
他表示,复旦大学将举全校之力推动“大人才”战略,全力服务融入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造就堪当大任、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栋梁之才。
激发基础研究源动力
《瞭望》:复旦大学如何做强基础研究,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金力:从全球科技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基础研究是基石;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是“源动力”“元实力”。复旦大学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就要把基础研究作为核心任务、做到世界顶尖,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就要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微观改革,充分激发活力创造力,在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新征程上打头阵、当尖兵。
没有科学问题,就没有科学进步。能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是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学校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引导、激励和保障科研人员既有“从1看到0”的慧眼雄心,敢于立足科学前沿,善于在无人区、交叉点静心“种好自己的树”,而不是光摘“别人树上剩下的果子”;也有“从0看到10”的远见卓识,善于把科技前沿与重大需求前景结合起来,善于从应用攻关中洞察真正的科学问题,统筹基础原理突破和技术路线选择,解难题、求突破。
基于此,学校重点推动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相协同,既围绕重大任务需求组织“大科学”研究,完善问题聚焦、任务耦合、路径协同、成果集成的联合攻关机制;又在上海市支持下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设立“先锋”“先导”项目,支持科研人员团队自主开展高风险研究,分类完善以质量、贡献、影响为要求的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
没有创新生态,就没有创新驱动。原始创新依靠科学家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因此要不遗余力打造引领、原创、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学校培优学科生态,以20个一流学科为牵引,推进交叉融合,争取重大原创成果,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方阵;坚持开放合作,更积极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牵头人类表型组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各国同行合作应对生命健康、气候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世界性难题;深化全链协同,设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打通人才“旋转门”,成立科创母基金,实现难题共答、平台共建、资源共聚、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引导各类要素聚力高风险创新;弘扬科学精神,涵养为国请命的豪气、卓越自主的胆气、寂寞深究的静气、团结协作的大气,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和科研诚信建设。
没有范式变革,就没有科技革命。当前我们正处在科研范式变革重要时期,必须以超前眼光加强超前部署,否则就有迭代、降维风险。学校聚焦AIforScience范式和“开放科学”转型,大力推进工具软件迭代、方法算法革新、模型标准建构和高端仪器装备研制等基础性研究,建设大科学装置、大数据平台、检测分析平台等基础性设施。我们利用国家扩大投资政策,部署算力跻身世界最前列的超算集群;围绕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引领性需求,提升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关键能力。针对科学技术融合趋势和企业抢答“竞赛题”需求,我们与国内相关企业共建新工科融合创新中心、AIforScience开源攻关平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
基础研究的发展与竞争,归根到底靠高水平人才。学校把人才工作和人才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厚植基础研究人才成长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沃土。一方面,坚持引育并重、养用结合,面向全球引进战略人才和青年英才,围绕顶尖人才建设创新平台和团队;另一方面,按“卓学、卓识、卓越、卓著”四个层次,全周期、全方位、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