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同样也要靠人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且明确提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全面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根基指明了方向。
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才根基的迫切性
高度发达的工业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历来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美英德法日韩等发达国家均是在经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后培育大量现代化产业走上强国之路。然而,还有一些国家,虽然也曾依靠自然禀赋、资源优势短暂地跻身于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最终却因缺乏现代化产业体系而“掉队”,甚至堕入“中等收入陷阱”,陷于停滞乃至倒退状态。
产业竞争力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迅猛,正在加速重塑大国之间的竞争格局。人才作为打造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如何夯实人才根基,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亟待回答的关键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卓有成效。概括而言,一是人才培养规模处于世界前列。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理工类相关本科专业毕业生数量为205.76万,研究生毕业数量为26.74万,其中博士生占比达10%,除普通高等教育外,从2019年起我国在2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试点,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专业的在校生数量分别为3.10万、1.53万,当年招生规模分别为1.0万和0.51万,处于稳步增长状态。二是人才结构正在不断优化。从制造业领域就业情况来看,我国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本硕占比已经达到77.37%,其中本科学历为56.01%,硕士为21.36%。博士为1.12%。三是人才吸引力呈现逐步提升趋势,尤其体现在中高端制造业领域。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数字化管理师10个国家新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的技术技能标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编制与修订中,新收录97个数字类职业,133个绿色职业,分别占职业总数的6%和8%,同时标注既是数字类也是绿色职业的职业共有23项,这些新兴职业分类成为制造业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入的重要突破口。
然而,我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从产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大的人才缺口,甚至在诸多领域还大量存在“用工荒”问题。人社部《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与2022年第三季度相比,制造业缺工状况依旧。预计到2025年,制造业人才缺口将超过3000万人。从产业人才供给情况来看,为应对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挑战,我国高等教育从2017年以来陆续推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计划,然而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却一直徘徊在60%,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产业人才的供给端尚未与产业链创新链的需求端进行有效对接,难以有效满足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转型升级要求。在产业人才自主培养上,也长期面临“需要的培养不出来,培养出来的不需要”的窘境。科技创新人才在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方面能力仍然较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短缺现象依旧严峻,工程技术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等复合型应用人才开发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人才的数字素养或技能水平远远跟不上数实融合的现实需要。此外,产业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发展环境、治理体系与体制机制保障。用人单位在产业人才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守株待兔”“摘现成桃子”等心态。
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才根基的路径及可能举措
1.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向,推动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牵引作用。
我们要认识到人才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坚持“一手抓产业、一手抓人才”。一是应加强统筹谋划和一体部署,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角色定位和协同机制,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基础支撑。具体而言,以教育优先发展构筑产业人才“蓄水池”,以科技自立自强搭建产业人才“主阵地”,以人才引领驱动激发产业人才“内驱力”。二是打破不同教育系列在产业人才自主培养上的藩篱,搭建相互沟通、彼此衔接的通道,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形成各类教育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密切交融的新方向。三是加快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为人才开发提供更多实战机会。市场导向主要体现在创新资源的配置和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上。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力量。在科技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