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人民主体地位,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标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和鲜明特征
在不同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最多是人民,强调得最重也是人民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和群众工作,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重要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更为丰厚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2022年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强调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人民主体地位,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道出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心声,生动揭示了我们党胸怀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始终恪守、全力践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我们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
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2013年12月3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观点,我们党提出了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百余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最广泛地发动和组织人民,激发人民创造伟力、凝聚人民智慧力量,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观点,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既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又形成了在群众中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出台政策经过群众检验,把群众的意见、诉求和愿望作为制定政策依据的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路线是科学方法,体现着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统一。
人民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造就了新的历史辉煌”。这些重要论述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生动体现。这一历史观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立场观点
“我的心同大家、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始终是连在一起的!”癸卯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采取视频连线方式看望慰问全国6个地方基层干部群众。亲切关怀与深情厚望传递到四面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