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天下》李克强总理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作了任期内的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将2023年GDP增长目标设立在5%左右。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相对保守的目标,意在通过比较可控的目标与上年经济表现更平稳地衔接,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留下更大空间。从政府报告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正面和积极的,这种自信可以从「明显向好」、「企稳向上」等表述上反映出来。
由于中国经济已经走出疫情,政策规划「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入手,多点布局。支撑经济复苏主要靠三块:1)基建投资增加力度;2)恢复和扩大消费;3)促进房地产施工。今年的GDP增长轨迹可能呈N型,高点预计在二季度出现。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强刺激,下半年增速会回落。
今年的财政政策目标较去年略微扩张,但整体上偏保守,安排的赤字率从2.8%左右提高至3%。同时,新增专项债额度3.8万亿,金额数字上不错,但是实际使用的专项债资金估计反而少过去年。由于财政收支紧张,今年再出台大规模减税降费措施的希望不大,基调上主要是延续或优化现行政策。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2023年的重要工作。
市场期盼的大规模货币宽松,可能不会发生,起码短期内不会发生,今年货币宽松的力度应该不如去年。政府对货币政策的新提法是「精准有力」,比照去年的「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语境有所缓和。货币政策的重点放在「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种表述,基本上断了大水漫灌的念头。在政府报告中,从增长目标到货币政策,相信都必须放置在「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之中。
由于疫情,中国经济遭遇了过去四十年来罕见的严峻挑战。个人消费和民间投资意欲不足,出口大幅下滑,产业链外移,地方财政捉襟见肘,房地产市场成交萎缩。不过疫情优化政策,重启了中国经济,消费活动出现了报复性上扬,银行对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增加,PMI数据有了明显的改善。
在喜忧参半的经济形势下,新一届政府班子登场。在过去十年中,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有五年超过了政府的预定目标,三年达到或大致达到预定的增长目标,2022年没有达到预定目标,2020年没有预设增长目标。今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笔者认为可以达到。去年的低基数也为今年达成增长目标提供了助力。
过去四十年中,年份的尾数逢三逢八,往往投资快过一般年份。逢三逢八,是政府换届之年,新官上任三把火,几乎每次都带起投资热潮,相信今年也不例外。同时社会融资、企业中长期贷款也有改善,信用环境进一步放松,中国进入了「宽货币、宽信用」的时代。
不过信用在供应端的放松,并没有得到需求端的热烈响应,企业的借贷意愿不足。银行为了放款拼出了洪荒之力。现在,央行放宽货币政策,银行放松信用尺度,但是合资格的企业却没有太大的借款冲动。过去四十年中,中国的宏观管控主要靠管理信贷闸门来实行,这次信用尺度放开了,却不见企业飞身扑入,表明宏观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由于最近的经济数据表现不错,经济活动有明显恢复的迹象,政府在出台刺激措施上也许不会一上来就使出全力。这样做一方面为财政刺激留下未来的空间,另一方面顾及财政的持续性。
经济活动正在从疫情的低迷中走出来,部分领域更出现了报复性反弹,这是可喜的兆头,不过报复性反弹未必可以持续。反弹和反转是两回事,反转需要经济信心的恢复,需要企业盈利和个人收入的增长,这些的预期还没有形成,需要政府再推一把。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加大力度,顺著反弹之势,从内需入手促成基本面的反转,改善经济中和市场上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