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聚焦市场主体“急难愁盼”问题,提出182项政策举措和重点任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浙江通过《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从制度建设上为民企保驾护航;安徽滁州取消个体工商户名称预先核准,实行名称自主申报承诺制和个体登记“一表制”,截至1月末,节约个体工商户成本200余万元……
一段时期以来,各地着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继出台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为推进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市场主体进一步增量、增质、增效。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1月,我国市场主体达1.7亿户。不断壮大的市场主体不但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底气和韧性所在,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真金白银”为主体纾困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压力,各部门各地方近年坚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减少市场主体运行负担、增加金融支持这“一增一减”工作,推出援企稳岗、助企纾困政策,有力缓解了市场主体压力,确保经济运行持续稳中向好。
减税降费,助力轻装前行。
浙江为市场主体减负4000亿元以上、江西为市场主体减负超2000亿元、四川为市场主体减轻税费负担超1770亿元……这是全国多地去年为保障市场主体健康发展,采取各类减税降费措施所取得的“成绩单”。
缓缴养老保险费、发放稳岗返还资金、倡导为中小商户减免房租……2020年以来,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为市场主体送来利好,截至2022年11月底,共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1162亿元。
作为经济的毛细血管,市场主体中的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部分中小微企业长期面临资金回笼慢、流动资金吃紧等问题。2020年,我国连续发布实施7批28项减税降费措施,2022年,税务部门又实施了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2万亿元,在稳定市场主体经营、促进扩大再生产等方面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
“减税为企业降低了负担,退税给企业直接增加了现金流,企业能够把更多资金用于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研发,大幅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切实帮助企业纾解困难、提振信心,助力市场回暖向好。”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微说。
金融支持,增强发展底气。
今年春节前夕,济南森峰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中信银行拿到了2070万元的贷款,企业财务总监孙丰合说,“原计划上线的新项目一度因为产能利用率趋于饱和而受到影响,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对提升公司现有产能起到很大助力。”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痛点。不少中小企业面临首贷难、融资成本高、中长期贷款难度大等问题,企业经常面临流动资金紧张局面,影响创新潜力。”赛迪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杨东日认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资基金政策引导,加大对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近年来,在相关部门引导下,金融机构加大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以“真金白银”解市场主体“燃眉之急”。
2020年疫情之初,人民银行、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强化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工作;2021年,银保监会印发《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去年,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提出23条政策举措……
受访专家表示,在一系列金融政策驱动下,银行信贷投放节奏明显前置,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8.9,比上月回升1个点,扭转了去年初以来持续震荡下行态势,上升幅度达到近两年来最高。
激活创新动能提升发展质量
在政策助推下,一批中小企业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创新发展、深耕细分领域,企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以数字化转型激发企业活力。在山东威海,身处传统纺织服装产业的迪尚集团借助数字化变革,并结合多年积累的资源优势,实现了“老树开新花”。
“我们搭建的供应链平台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打通了从服装设计、面辅料资源协同、成衣生产到销售的各个节点,将各环节分散的信息孤岛串联起来,达成端对端的协同合作,大幅提升效率、效益。”迪尚集团副总经理朱洪韬表示,集团近两年的全球销售收入连续增长15%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截至2021年底,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为70.9%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46.3个和25.9个百分点,协同研发设计、无人智能巡检、数字工厂、智慧矿山等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
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