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诸多仍未盈利的科技企业去科创板、港股IPO,引发了投资人的热议。
面对如何看待高研发投入的硬科技企业的发展,资本市场要不要给予支持等一系列问题,笔者的态度很明确,我始终认为,科技的崛起是需要巨大投入,纵观每一轮大的科技周期,都是这样规律。
寻找技术与现实的临界点,再进行高研发投入向技术产品化、规模化转化,几乎成为了每一个科技企业的必经之路,企业通过掌握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逐步制霸或改变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如英特尔,苹果,亚马逊,特斯拉等,无不是先投入,而后修成正果。
这意味着,没有高研发投入就没有技术快速迭代发展,没有资本支持就难有商业遐想空间。
因此,看待硬核科技企业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到暂时的高付出与投入,更要看到广阔的未来与充满想象力的市场。
硬科技创业是长期主义的修行与实践
先谈谈什么是硬科技企业。
硬科技,是指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之上,经过长期研究积累形成的,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明确的应用场景,能代表世界科技发展最先进水平、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
如今为人所熟知的特斯拉,就是一家地地道道的硬科技企业。要知道,当年它走高端纯电车路线,在当时高达1000美元/KWh的电池成本与产业链配套尚不成熟的客观环境下,依然能够走自己的路,坚信纯电是未来的趋势,敢于下注。
马斯克更是曾倾尽所有,在公司现金流烧光、最危险的2008年,为了维持公司运转,马斯克拿出了自己仅存的6000万美元,全部用于押注“超级工厂”,以及加快特斯拉汽车的生产。
那个年代,马斯克会在特斯拉会议室里放了一个睡袋,因为有时他会在晚上连续熬夜上班。
正是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才让特斯拉走过最难的早期创业阶段。
随着业务的起色,传统车企以及美国政府开始入局特斯拉,通过收购公司股份或提供低息美元贷款等各种融资方式强力支持公司的发展。如美国能源部曾低息贷款4.65亿美元帮助特斯拉改善现金流,戴勒姆、丰田以购买公司股份的方式分别注资了5000万美元,帮助其渡过IPO前最危险的时刻。
所以说,没有特斯拉创始人的眼光,没有马斯克的allin,没有后续财团资本的支持,就没有了后来畅销的Model系列。
据公开资料,特斯拉ModelY在2022年成为全球销量第四的汽车,而到今年,这款紧凑型SUV或许还有可能取代长期的销量冠军丰田卡罗拉,一举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汽车。
如今特斯拉的登顶封神,无不印证着电动汽车的强势崛起,背后少不了诸多投资人的站台和长期看好,明星和KOL砸真金白银来购买支持,也进一步加快了整个产业/赛道的普及程度。
机器人领域的投资热度未见衰减,人形机器人又火速报到
除了新能源汽车领域以外,特斯拉还瞄准了人形机器人赛道。去年,特斯拉发布人形机器人“擎天柱”,预计售价2.5万美元,引发市场火热关注。大行分析师们纷纷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或即将进入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转折点。马斯克进一步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数量将会达到百万台量级,商业化落地场景将十分丰富。
近年来,各种服务机器人迅速涌现于生活中,其速度之快远突破人们的想象。这或能从侧面证明了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速度。
但当我们谈论起人形机器人,大家往往更关注特斯拉等美国科技玩家。但鲜少有人关注到,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水平亦处于全球前列。比如,中国人形机器人龙头优必选科技并不广为人所知——尽管优必选科技在相关赛道成就斐然,并在《2022年中全球独角兽榜》中名列第186位,估值达290亿元,跻身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之一。
事实上,这个前景广阔的赛道引来全球科技玩家纷纷下注。从技术门槛的角度讲,人形机器人因为关系到计算器视觉、语音交互、伺服驱动器、机器人运动规划和控制,以及定位导航等多项复杂技术,是当之无愧的硬科技领域,也是公认的技术水平“试金石”。
这些年,机器人赛道或早已成红海,那么多的企业在其中沉浮前仆后继的,但能做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始终是屈指可数。
在优必选科技招股书中,有一组数据特别值得关注,这家公司的年均研发投入超60%!也就是公司每赚一块钱,就有六毛钱又投进了研发。
众所周知,高科技企业要发展就要高研发投入,国内的芯片产业为何会受制于人?很简单,落后就要挨打,不想落后,要摆脱落后,就得靠投资和研发,而先进性与领先位置的获得从来都是靠投入得到的。笔者看到,台积电、英伟达、三星半导体、英特尔、高通这些业界天花板,哪个不是年年研发支出创新高的企业?而仅台积电一家2021年的研发经费就高达1250亿元新台币。
也正得益于优必选科技的高研发投入,公司将大量资金用在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上,是全球范围内极少数具备全栈式技术能力(包括计算器视觉、语音交互、伺服驱动器、机器人运动规划和控制以及定位导航等技术)的领先公司之一,全栈技术能力已积累超1500项专利。
另从商业化进程看,优必选科技大型人型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