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边陲,辽东半岛东侧,有一座面积约19平方公里的小岛——海洋岛。海岛上,生长着一种特有的花,叫做海蓬花。它们朴实无华,却坚韧顽强,扎根在岩缝中,迎着海风,向阳生长,守望着这座古老而宁静的海岛。
海岛上,有这样一群渔家女,她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手拉渔网、一手持钢枪,坚守海岛,保家卫国,助力国防建设,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历经六十余年、传承十四代,她们,正如迎风傲立的海蓬花,默默爱恋着、守护着、建设着自己的家乡。
渔家女来到炮阵地
辽宁省长海县位于辽东半岛东侧,黄海北部海域,长海县下辖的海洋岛镇远离大陆,素有“黄海前哨”之称。
初冬时节,海岛气温骤降。8位身着迷彩服的女民兵来到训练基地集结。这是第14代“海岛女炮班”正在进行日常训练,除了共同的身份“女民兵”外,她们的身份五花八门:有社区书记、公务员,也有医生、护士,还有经营手机店的个体商户……
班长牟苹丽一声令下,女民兵们迅捷跑向各自的炮位:发电、压弹、瞄准、射击,动作干脆利落,一气呵成。
“大家平时在各自岗位上工作,定期执行训练任务,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角色的随时切换。”牟苹丽说。
1960年6月,为有效补充海岛边防力量,岛上5名渔家女在驻守海岛的哨所官兵帮助下,组建起“三八”女炮班,承担起战备执勤、联防联建的重任。
“当年海岛上男人要出海打渔作业,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保卫海岛的任务就落在了我们女人身上。”炮班第一任班长、现年82岁的张淑英回忆说。
从此,在繁忙的家务、农活之外,5名女民兵还要见缝插针,到炮阵地训练操炮。为不耽误农活,女民兵们就一边搞海洋养殖、下地种田,一边趁午休抓紧时间训练,有时还把孩子带到阵地上。一张守岛官兵拍摄的黑白照片记录了这样一个瞬间:画面中,5名女民兵在训练操炮,角落里,三个娃娃坐在一张麻袋片上发呆。
现年86岁的炮手杨金荣老人笑着回忆说:“家里老人对我们当女民兵有意见,以为不帮我们带孩子我们就不能干了。但大家都很有劲头,把孩子带到阵地上训练。”当年的苦和累,化作她如今云淡风轻的一笑。
文化程度不高,接受训练慢,她们就把操炮要领编成口诀,种地背、做饭背、带孩子时也背;一门八五加农炮重达1.7多吨、一颗炮弹重约60斤,她们咬牙坚持,顾不上手磨出血泡、身上撞出淤青、皮肤皴裂、脸膛黝黑……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女民兵们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
62年过去,女炮班传承十四代。第十三代女炮班班长逄晓丽的母亲魏淑燕、大姨魏建敏此前都是女炮班成员。“从小我妈就教育我,没有海岛就没有家。守护好海岛,我有一份责任。”逄晓丽说。
女民兵与虾夷贝
从空中俯瞰,海洋岛如一只马蹄,静卧在蔚蓝的海面上。海岛上,居住着5000多名居民,多年来,人们靠养殖海产品和出海捕鱼作业为生。
不独守卫海岛安全,女炮班也用坚韧顽强的精神为岛上居民开辟了致富新路——虾夷贝养殖。
20世纪80年代,海洋岛乡(现海洋岛镇)想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虾夷贝养殖,由于没有经验,渔民们谁都不愿意承担风险。为打消乡亲们的后顾之忧,乡里组织女炮班民兵搞养殖试点。第七代炮班班长张淑萍带着女民兵们主动参加养殖科研小组,承担试养任务。
出海作业时,她们要身穿笨重的油衣和水靴,冬天不隔凉,夏天不透气。最令人头痛的是遇到风高浪急的天气,渔船在大海中剧烈颠簸,即便是从小在海边长大的女民兵们也免不了头晕、呕吐。“开弓没有回头箭,恶心的时候就把着船舷,一口一口吐,吐完继续干。”张淑萍回忆说。
经过两年多的试养和摸索,虾夷贝大丰收,为养殖场创造了2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大连市水产局在海洋岛召开现场会推广当地的养殖经验,虾夷贝养殖很快在海洋岛发展起来。
“再小的花,也会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现任炮班班长牟苹丽是当地一家幼儿园的园长。成为炮班成员后,她罹患甲状腺癌,手术切除后仍带领大家一起训练,场场不落。
“时代发展了,国家的国防能力更强大了,但女炮班在新时代有新的职责使命:与时俱进,强化训练,守岛卫家。只要国家和部队有需要,我们随时做好战斗准备!”牟苹丽说。
还有更多新一代的炮班成员在坚守。炮手张晶体重只有90多斤,训练中却甘愿背负30多斤的装具在阵地上奔跑;徐瑞芳的本职工作是一名护士,为不耽误训练,常是上完通宵夜班第二天跟着大家一起集训……
张欢经营着一家手机店,她加入女炮班已经三年多。“总有一天我也会‘退伍’,也许还会离开海岛,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但不管怎样,这几年在炮班的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说这段话时,她坚定的目光中泛着泪。
牟苹丽的女儿戴铭灿小时候对妈妈“当兵”的事不认可,总疑惑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有妈妈陪,自己却经常要奶奶带。如今,上中学的她开始理解妈妈:“妈妈在守护更多人的家。我为妈妈感到骄傲。”
62年来,和守岛官兵同守共建是炮班女民兵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些‘妈妈兵’岁数比我们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