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才振兴急需政策赋能
时间:2023-01-13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锐眼看市场】

返乡入乡创业者的资金一般初始规模比较小,市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对此,要组织创业者加入各种合作社等集体经济与联营组织,同时成立行业协会,形成“创业企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的命运共同体,有效增强市场谈判能力。

在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部署的基础上,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做到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就此,笔者近期已深入到广东的河源、清远、湛江等农村展开了较为广泛的实地调研,从中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五大振兴”中人才振兴的极端重要性。可以说,没有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将无智力之源,文化振兴将无智慧之魂,生态振兴将无智能之泉,组织振兴将无智谋之托。

乡村要全面振兴,急需“双创”(创新、创业)人才。照官方的说法,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妇女构成了返乡入乡的四支创业队伍,而笔者实地调查发现,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和城市白领也是返乡入乡创业的基础阵容,且官方数据支持了笔者的结论,即在2021年中国返乡创业青年占比中,城市白领返乡创业比例最高,其次为农民工。多股主流部队汇集,组成了一幅“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在广袤乡村大地上竞技共舞的才智拼图。可以说,这些返乡入乡人员已经完全颠覆与改写了数千年来中国农民灰头土脸的自然表象与眷念农耕的生存方式,在他们身上,不仅携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还怀揣着相应的专业特长,不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阅历经验,还手握着相对广延的人脉资源,不仅展现出顺应城乡融合的驾驭能力,还串流着产业要素嫁接配置的跨界思维。

拿返乡的农民工来说,他们的就业活动范围往往遍布于三线以上城市和发达地区,很多人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岗位上多次发生职业变动与迁移,经历了产业化、现代化培训,积累了大量知识技能与工作经验,其人力资本水平与其走出农村时的状态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另外,农民工又具有在农村和城市两种不同状态下生活的经验,既了解城市的文化特点与生活环境,又熟悉乡村的文化习俗与风土人情,由此决定了他们可以较好地整合城乡各类资源与要素,达到优势互补的资源配置效果。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等,其获得途径包括教育、培训、迁移等,而这些途径几乎在农民工身上都获得了充分体现,最终效果既比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人力资本更具精准性,更适合在农村创业创新的需要,同时意味着当年走出农村的一个劳动力,回来的时候其生产力可能会相当于几个劳动力的生产力甚至更高,能力“倍增”效应显著。

来自农业农村部的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1120万人,同比增长10.9%,而在返乡入乡创业项目中,仅有20%回归种养业,主要从事规模种养、特色种养和育苗育种;有60%以上具有创新因素,85%以上属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类型,55%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开办网店、直播直销和无接触配送等打造了“网红产品”。这种“双创”结构说明更多的返乡入乡人员倾向于对“农业+”或者“种植+”的跨界配置以及对关联产业的高位嫁接,借此催生出的大量新业态与新模式不仅使得农村产业增值功能被充分挖掘出来,同时一个更具深远影响力的经济结果是,由“农业+”加工流通形成的延伸型农业、“种植+”林牧渔形成的循环型农业、“农业+”旅游、康养形成的体验型农业以及“农业+”文化、教育、培训形成的智慧型农业作为全新的成长基因对乡村产业体系构成了重新洗牌与组合。

进一步分析发现,由返乡入乡人员串起的“人才链”进而嫁接出的“产业链”,其经济学意义并不止于产业迭代升级层面。一方面,无论是能力素质结构还是经营管理行为方式,返乡入乡人员相比于传统的农耕人员有着鲜明的区隔,这一重要的商业主体变量所代表的无疑是中国农村经营细胞的革命性再造;可以说,40多年前农村承包制所引起的农业经营主体(由生产队到农户)的变革是由农民自身发动,那么新的经营主体嬗变使命则由返乡入乡人员来完成。另一方面,按照劳动经济学原理,产业层次与就业人数成正比关系。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农村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覆盖率达到83.6%,即每100个行政村中有83.6个有返乡入乡的创业项目,平均每个返乡创业创新项目可吸纳6.3人稳定就业、17.3人灵活就业。这种由新业态所形成的强大就业吸纳力,所释放的社会意义不仅仅意味着农民可以就地找到工作,更多彰显出的则是一个中国最多人数群体身份的切换,即广大农民蜕变为农村产业工人,并且这一新兴职业群体的财富获取与创造能力、争取社会平等与自我发展的能力都将伴随地位与角色的变迁而增强。

但需要正视的是,在一个基础设施健全、人口集中、资源优势明显以及商业近场效应十分强烈的城市创业如今本就不易,那么进入到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工作环境根本不可与城市相提并论的农村创业,其遭遇的掣肘定然会更多,尤其是试图搞出点带有创新意义的响声恐怕更是难上加难,为此,立足推动乡村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