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年商都”到“中国内地最佳商业城市”,广州的城市发展历程始终紧密地与中轴线的变迁史结合在一起。如今,这座城市正在打造另一条主骨架——科技创新走廊,这是广州科技创新强市建设的主骨架,也代表了广州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提出打造一条南北走向的广州科技创新走廊。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2022年,《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发布,科技创新走廊跃动而出,走廊串联起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大学城、南沙科学城等教育科研、技术研发、科技产业等功能区块,这条科技创新走廊将支撑广州强势起航。
2020~2022年,广州与深圳、香港组合形成“广深港”科技集群,连续三年排名全球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0位,国内城市排名上升至第4位;R&D经费占GDP比重连续八年稳定增长;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突破1.23万家、1.67万家,双创历史新高。独角兽企业增长数量居全国第一。
接下来,广州将如何进一步打造科技创新走廊?各种创新要素如何聚集?广州如何实现从商贸之都向大湾区科技创新重要城市的转型?围绕这一系列问题,日前,第一财经专访了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市管一级调研员王洪成。
开启创新新格局
第一财经:2022年初,《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这个规划中对广州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有哪些要点?
王洪成:《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构建“一轴四核多点”为主的科技创新空间功能布局,形成“一轴核心驱动、四核战略支撑、多点全域协同”的点线面多层次格局,支撑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一轴,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链接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天河智慧城、广州大学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南沙庆盛片区、明珠科学园等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打造科技创新走廊。四核,即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多点,即新时代全市科技发展的关键节点,在全市范围内推动重要片区、科技园区、创新型商务区组群式发展。
近期,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精心规划建设科技创新走廊”,从更高层面涵盖了“一轴四核多点”,进一步优化了广州城市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有利于推动重大创新资源密集布局、高度汇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输出产业发展新动能,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财经:科技创新走廊在广州新一轮城市发展中,承担了怎样的使命?
王洪成:广州城市发展已进入到以优化提升存量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这条贯穿南北的科技创新走廊将串联具有极大影响力但又相对分散的“创新点”,通过组团模式实现“以点带面”发展,为广州在更广领域汇聚全球顶级的资源要素,在更高起点上提升全市科技创新水平,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打下关键基础。
特别是在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走廊将有力推动广州城市“东进”与“南拓”两大牵引力相结合,聚焦“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带动重大创新节点能级的大幅提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带动广州全面起势,携手港澳、走向世界,支撑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第一财经:结合广州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广州希望重点发展哪些产业集群?
王洪成:广州产业集群化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产业增长潜力巨大,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广州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新兴支柱产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等优势产业,量子科技、太赫兹、纳米科技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以“一区三城”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走廊,建强建实“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培育一批研发投入高、全球化布局、品高价优的科技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努力打造一批万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加快探索科技创新强市建设路径
第一财经:通过前瞻式的空间布局来带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广州之前有哪些实践,有哪些心得?
王洪成: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2011年7月,“广州国际生物岛”开岛建设,11年间,这个1.83平方公里的江心小岛逐步成为广州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引擎、打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地。
总部在生物岛的上市公司已经有金域医学、一品红药业、百奥泰生物、燃石医学4家。阿斯利康南方总部、默克(广东)创新中心、赛默飞精准医疗客户体验中心等8个世界500强生物医药创新型项目相继落子。生物医药项目及企业总数从开岛时的30个发展为现今超500家,形成了涵盖生物医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