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外交、新投资,概念皆层出不穷!
时间:2022-12-22 00:00:00来自:经济通字号:T  T

《行内行外》中国共产党二十大会议前后,全球疫情虽然仍未完全受控,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以近年罕见的主动姿态,进行了强势外交活动,让中国快速回到国际舞台,习主席与多国领导人进行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关系的会议或见面。在首都北京,先后接见了越南、巴基斯坦、坦桑尼亚、德国、古巴、老挝、蒙古等多国领导人到访,其后出席G20和APEC峰会,在行色匆匆下,仍与美国、法国、澳洲、南韩、荷兰、南非、印尼、意大利、日本、新加坡和菲律宾等领导人进行交流。

*中国多边外交关系有所突破*

最受全球关注的必是中美两国领导人闭门会议的结果,能否令中美斗争有所缓和,带动全球的政经关系回复正轨?虽然没有太大的利好消息传出,但总为两国继续进行会谈奠下了基础。有消息指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于明年初访华,期望能为两国的关系有所突破。此外国家主席习近平中东之旅备受全球注目,习主席与多个阿拉伯国家进行峰会,中阿双方发表<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期间更与近20位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进行双边会议,其中包括沙特、科威特、突尼斯、埃及和苏丹等,报道指与会国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加强中阿国家团结协作,力助各自民族复兴,促进地区和平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习主席同时与海合会国家领导人发表《中海峰会联合声明》,宣布加强中海建立起来的战略夥伴关系,发表《中海战略对话2023年至2027年行动计划》,就未来5年中海在政治、科技、能源、经贸、教育、旅游和文化等领域合作作出规划。最重要的是在峰会期间,习主席接受沙特阿拉伯国王的邀请进行国事访问,并签署首份《中沙全面战略夥伴关系协议》,传出中国正努力推动石油、天然气及贸易以人民币结算,并表示会采购大量沙特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希望利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平台以人民币结算。

另一方面,有消息指美国发展页岩气能源技术已渐趋成熟,已开始减少对阿拉伯国家石油的依赖,因此阿拉伯国家也相对减低依赖美国购买石油和手持美元的风险也属正常。坦白说,两个非美元国家的贸易要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是否合理和必需?其中存在的风险,或许总有一天会成为各国和环球金融市场未来的焦点。中国和伊朗早已签署了为期25年的《中伊全面合作计划协议》,以人民币向伊朗购入石油,以稳定石油的供应,这是否是去美元化的先兆呢?不过去美元化这做法已触动了美国的神经,美国会否因此对中国加大施压以作应对?暂未可知!

由于历史以及地理因由和石油能源的蕴藏量,中东地区一直被称为地缘政治的火药库,加上在欧美国家的推波助澜下,沙地阿拉伯、伊朗和以色列等地区国家的纠纷永不会偃旗息鼓,这也令每次石油价格的波动都引发经济和金融市场以及美元的起伏。其实欧元的设立,就是为了减低对美元的依赖和其波动的影响,只是在种种原因下,美元独大的霸权仍然是无法动摇,从美国制裁中国的手段和手法,以及俄乌战争引致美国冻结俄罗斯的美元资产和停止俄国使用SWIFT结算系统的做法,这令各国忧心戚戚如他日跟美国翻面,那必成为俄罗斯的翻版。只是近半世纪来,可见凡与美国敌对的石油国家领导人都没有好的下场,况且以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也未必能一步到位,料过程必定波折重重,金融市场也会出现异动,相信各国只能以温水煮蛙,慢慢地去美元化。

近年中国持续减持美债,所持美债已连续6个月低于1万亿美元,除了因美息上升外,是否也为了减低持有美元的风险?木宰羊。此外伊朗一直与中国友好,而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在领土上持续有争拗,因此沙特阿拉伯今次与中国走近,会否引发新一轮的中东危机?暂时都是言之尚早,至于中国的外交攻势如何与中东诸国取得平衡?或中国和伊朗的关系会否出现变化?还是有待观察。由于中东和海湾地区是能源主要供应来源以及贸易的交通枢纽,因此其局势的发展将引起全球和金融市场的极度关注,这是无可避免的事实。

近年虽然美国和其盟友一直打压中国,但未必获得其他国家的支持,早前世界贸易组织裁定,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任内对进口钢铝徵收关税违反世贸规则,吁美方调整措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谴责裁决,扬言不会撤回相关措施,虽然中国商务部敦促美方尽快纠正,但世贸并无实权,料美国未必会遵循。其实在外交上,美国一直也与中国角力,除了拉拢西欧国家外,台湾、澳洲、日本、南韩和菲律宾都成为美国在亚太区的棋子,美国为了获得非洲国家的支持,拜登决定支持非洲联盟成为G20永久成员,更承诺未来3年向非洲提供550亿美元的援助,非洲联盟合共有55个成员国,在国际事务上也必定有其影响力,也希望可藉此削弱中国在非洲的凝聚力。此外欧盟也承诺在未来五年内向东盟国家投资100亿欧元,目的也是为了拉拢成为盟友,这正因政经分不开啊!

*各国要发展总离不开和中国合作*

也因政经分不开,大部分欧洲国家的经济正陷入困境,因此近期德国、法国和澳洲等美国盟友国家的领导人,甚至美国也开声表示愿意与中国改善关系而进行沟通,德国总理朔尔茨为了挽救国内经济以巩固其执政地位,早于11月初率领德国代表团访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