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内地唯一海洋生产总值过万亿的城市,上海正在加速迈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要聚焦加快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加紧出台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政策文件,积极推进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建设。”8月26日,上海市水务局(市海洋局)在2022年年中会议上再度强调。
作为内地唯一海洋生产总值过万亿的城市,上海正在加速迈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上海提出的发展目标。迈向“十四五”,《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海洋发展规划指标和重点任务基本完成,但对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及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因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级,发展海洋经济,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等要求。
这其中,完善“两核一廊三带”的海洋产业空间布局,是上海助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和能级提升、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断完善的抓手。其中的“两核”指的就是——临港新片区、崇明长兴岛这两大海洋产业发展核。
近日,聚焦临港核心区,上海打造“全球动力之城”的实施方案下发。将以临港为核心区,聚焦海洋等五大动力产业体系,到2025年,初步构建起体现“全球动力之城”品牌影响力的产业规模和产业体系。要累计实现动力产业重大项目投资1000亿元以上;引育5家以上百亿级龙头企业、50家以上“专精特新”产业链配套企业,建设安全韧性的产业链,力争动力产业总体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同时推动动力创新链自主性不断提升,累计实现研发经费投入超过1000亿元等。
而另一核心的长兴,统筹推进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齐步走”。正全力打造长兴千亿级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海洋装备为主导,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把长兴打造成为“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承载地、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引领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下,上海如何发展海洋经济,如何带动长三角海洋经济协同发展?
2025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要超1.5万亿
上海是我国内地首个海洋生产总值(GOP)超万亿的城市,拉动了同年全市近1/4的GDP。
《2021年上海市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上海海洋生产总值为10366.3亿元,位居全国第四名,同比名义增长6.8%,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24.0%,占当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1.5%。
据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南财智库、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2021)》,上海已经位列全球现代海洋城市第一发展梯队,也是内地唯一一个入选第一梯队的城市。上海海洋经济基础雄厚、海洋产业营商环境优越、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全球、现代化治理能力强,作为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中心城市,吸引了各地的科技、资本和人才,主导全球海洋要素集聚。
2022年上半年,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受到较大影响。
自然资源部在8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上半年国际局势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散发,特别是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疫情加剧,对海洋产业链供应链造成较大冲击。但与此同时,沿海地方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坚持“稳增长”主基调,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经初步核算,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4.2万亿元,同比增长1.2%,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润通航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福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经营情况压力非常大,挑战很多,困难重重。疫情最大的影响在于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港口和船厂的防控管理措施,对远洋轮船的靠泊数量,在船厂坞修的船舶数量,以及对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船舶服务业的经营压力大。
“对于公司船舶设计板块,主要是和客户、团队见面沟通受到一定影响,公司通过居家办公远程交流的方式可以尽量完成服务,但进度会受影响。船舶建造板块的影响主要是物流不通畅,另外一旦疫情严重会阶段性停产,这部分影响比较大。但公司在停工后加班加点赶进度,尽量去满足原定的交期。”天海防务总工程师秦炳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规划》提出,2025年上海要达到1.5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的目标。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多因素影响下,给目标的完成带来更多挑战。
“疫情对海洋生产总值中的交通运输业影响大,尤其是沿海跨省客运受影响最大,包括代表最新海洋旅游业态的邮轮旅游。”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21世纪新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首席专家李小年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李小年建议,尽快突破政策和制度瓶颈,深化改革开放,在上海开展邮轮海上无目地游,比如同一港口往返、到国际水域巡游、中途不停靠不上下客的模式等,并试点沿海游,不要一刀切。此外,上海可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