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民生视线)
时间:2022-09-16 00:00:00来自:人民日报字号:T  T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9月5日,人社部正式启动2022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活动,拉开了秋季招聘的帷幕。

当前,各地区各部门稳就业保就业工作落实得怎么样?各地探索出哪些新方式、新方法?劳动力市场呈现哪些新变化?记者进行了采访。

创新服务方式

针对青年人的就业服务更多样、更暖心

“大家好!我是老董,关注老董不迷路,本期为您讲解实用招聘信息查找攻略……”今年以来,西南交通大学“就业办老董”系列短视频受到许多学生的欢迎。

“老董的视频跟传统的就业培训、指导很不一样,他会带我们去看企业内部真实的条件和环境。”西南交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周敬博说。

“老董”名叫董鹏飞,是西南交通大学就业办的老师。考虑到年轻人的偏好,董鹏飞开始在B站上传就业辅导视频。“我们希望通过轻松、活泼的短视频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职场,从而明晰发展方向,并做好相关准备。”董鹏飞说。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7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创新就业服务方式,让就业服务更多样、更暖心、更高质量,努力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顺利就业。

——高频次多形式组织招聘活动,强化岗位推送。

百日千万网络招聘活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活动等接力开启,高频次的招聘活动不间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

“我们将全力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高频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为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或就业见习机会。”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说。

——实施就业创业一件事“打包办”,简化就业手续。

“登录人社服务大厅,进入服务专区,办理求职登记、申领就业创业证、申请求职创业补贴等多项业务都能一键办理。”长沙市应届毕业生杜政恒说。

今年以来,围绕服务高校毕业生的高频事项,人社部门实施就业创业一件事“打包办”,分类推出基层就业、企业吸纳、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培训见习等政策礼包,集中兑现税收减免、创业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确保高校毕业生能够及时足额享受到政策红利。

——就业帮扶“一人一档”“一生一策”,推进精准服务。

张莹介绍,对于信息移交、主动登记、走访摸排掌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人社部门将主动联系,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

针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和较长时间未就业的毕业生,各地人社部门还将开展结对帮扶,制定“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帮扶措施,优先推荐岗位、优先落实政策、优先组织培训见习,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总之,人社部门将竭尽全力为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张莹说。

据介绍,今年1至7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83万人。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拓宽求职渠道

针对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帮扶政策持续发力

如果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是就业的“经线”,农民工则是就业的“纬线”,只有同时织牢“经纬线”,整体就业形势才会稳。因此,稳就业保就业,抓好农民工就业至关重要。

实施社保“降缓返补”,让劳动者稳在岗位。

“社保缓缴,让我们松了一口气。”贝奥兰(大连)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受疫情影响,企业经营面临困难,公司参保职工近30人,每月仅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就需缴纳近3万元,负担不轻,此次缓缴社保费政策,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

今年以来,为扎实稳住经济,保就业保民生,社会保险方面实施了“降缓返补”一揽子政策。其中,仅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一项,1至7月份就为企业减负超过1000亿元。新增的失业保险留工补助政策实施3个月以来,已向291万户企业发放补助资金135亿元。

缓一缓、降一降、补一补,一系列社保政策帮助企业“松口气”“加把劲”,有效保证了就业岗位稳定。

创新岗位推介渠道,让岗位信息触手可及。

足不出户就能在家看到招工企业的视频简介,了解工作环境、宿舍环境、薪酬水平和具体作业内容……近日,江西九江不少市民发现,打开电视机顶盒,在数字乡村栏目可以看到各大企业的招工信息。

“通过电视发布企业招工信息,是为了解决部分求职者年龄偏大、不熟悉手机操作的问题,也能更加直观、更真实地展示企业相关情况。”九江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作为传统务工人员输出地,九江市今年受疫情影响,一些农民工返乡留乡。为此,九江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先后推出线上招聘会、直播带岗、主播探厂等服务,努力将公共就业服务送进千家万户。

着力打造劳务品牌,让外出务工更加规范。

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全国选拔赛上,专门设置了劳务品牌专项赛。

“我们希望通过比赛,发现和选拔一批全国优秀劳务品牌创业项目,鼓励引导各地积极培育劳务品牌,带动产业发展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