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读
时间:2022-08-29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由于“惯性”的力量过于强大,并且成功干预的难度太高,心理咨询界人士一般会遵循“不在咨询中提建议”的准则,以避免风险。不同于同行,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是坚定的行动派,他尝试绕过惯性的阻力,为每个向他咨询的人提供行动的建议。

 

《5%的改变》一书收录了作者李松蔚在2019年至2022年期间,通过自媒体征集和发布的44个咨询案例。在实际咨询中,李松蔚不求一次性改变,只让咨询者从改变5%开始,并相信由此开启的新体验或会为他们带来长远的改变。

 

行动起来!

 

多数人在遇到问题和阻碍时倾向于通过“思考”来寻找答案,因为这样似乎更安全,更无痛,更深刻。但是,如果人们仅止步于思考,就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泥淖,无益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注意到这个问题后,作者在本书中从自我、原生家庭、工作和理想、亲密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等五个维度,以“提问—回答—反馈—复盘”的形式呈现了44个咨询案例。纵观所有案例,作者传达的核心理念就是:行动起来!

 

在作者看来,积极的行动会开启一条“行动让人状态变得更好,状态变好又能带来更多积极行动”的正反馈循环链路。与之相反,则会步入“因为心情不好导致什么都不想做,因为什么都没做导致心情更差”的向下螺旋中。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书中一些成功干预的案例支持了作者的“行动派”立场。一位因病离开职场一两年的咨询者在病愈后自述,虽然他内心很想找工作,但是担心再遇到高压职场环境会旧病复发,于是选择逃避,人生也被种种顾虑卡在了原地。对此,作者在回复中建议咨询者行动起来,每天花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做简历,并且无论写成什么样都立马删除。7天之后,咨询者反馈称他修改简历的时间不断增加,电脑回收站里已有5份简历,他打算把他们都捡回来整合成一篇完整的简历,并计划采纳作者的建议,一步步克服重回职场的恐惧。

 

完成一个动作,比想明白一百个道理更有用。从书中的诸多案例可以看出,行动即使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它仍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这是因为行动启动了探索新经验的过程,当新的经验扰动惯性的时候,改变就一步一步地发生了。此外,行动一旦被激活,身体就会越来越有力量,做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就像一个雪球越滚越大。

 

作者在书中强调,行动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一切的关键在于动起来。他的回信宗旨就是让咨询者试一下以前没有尝试过的行动,获得一点不同的体验。对于人们有时因为“状态不好”而不愿意行动,作者认为要考虑的恰恰是如何在状态不好的时候,仍坚持迈出一小步。

 

为什么是5%

 

行动起来并不容易,哪怕只是迈出一小步。因为,行动意味着对抗惯性和稳定性,容易引起“排异反应”,尤其是当求助者面对难题时,内心世界已经近乎坍塌,此时外界的行动建议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如何恰到好处地给咨询者提供建议,成为作者每次回复时必须用心思量的重要部分。

 

在回复的过程中,作者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咨询者的情绪、行为反应和困惑都“正常化”。他在回复中经常会这么说:“你可以继续争吵”“你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是有好处的”“你的犹豫肯定有道理”……这些话语背后隐含的是作者“看见”了咨询者的处境和困难,这让咨询者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内心充满安全感。这样一来,咨询者采纳建议并予以反馈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于是在此基础之上,作者便可以及时给出可行的行动建议。

 

有趣的是,作者提建议时大多采用征求意见的方式,比如“也许可以这样一试?”“我有一个提议”“我想请你试一试”等,这样的语气减轻了咨询者的压迫感。在心理学上,作者追求的是“没有异物感”的有效干预,只将咨询者要做什么放在首位,以减少咨询者的抵抗心理。

 

具体到行动层面,作者的建议是只需要5%的行动。为什么是5%,而不是20%,或者80%?答案是:5%虽然不太起眼,甚至几乎不能解决问题,但是没有行动上的压力,几乎人人都可行,反而是合适的。如果太想要一个彻底的、长久的改变,反而会被挫败、沮丧和自我否定压垮,最后的结果可能是0,所以不妨先把5%的改变做好。

 

作者倡导的是,不要用100%的改变来全盘否定自己,只要在心态上、方法上,或者与别人相处的策略上做出一些微调,就可以让那个95%的自己活在一个更舒展的状态里,这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实用的工具包

 

在分析44个案例的同时,作者也从中提炼出处理不同难题的方法,形成了实用的工具包。

 

比如,在面对自我时,如何解决想法多变、陷入纠结,进而常常自我否定这一问题,作者认为,最好的应对办法是梳理出头脑中所有念头,把它们变成两个或多个角色的对话,允许不同的观点在脑海里充分表达,而不是预设只能存在一个声音。而当陷入焦虑时,他建议多想“最坏的结果”,这个结果越具体、越实际,越有助于摆脱焦虑。

 

工作是人生的一部分,职场中的现实问题往往复杂多变,对此作者给出的应对“工具包”中包括去除评价、人与角色分离以及最小行动按钮等。其中,去除评价是指要摆脱职场语境下的消极和缺陷评价,将这些评价里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