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基于试点观察,对完善数字人民币制度安排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8-10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货币,并不只是人们看到的那个用于支付结算的一般等价物,更不仅是作为货币载体的事物本身,比如金、银、铜、纸、账本符号、电子数码或者数字技术的加密代码,而是在显性的支付结算背后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发行框架、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政策工具。

货币最显性的目的是支付方便,这与作为货币的载体——货币材料固然有很大关系,但真正保证支付方便、安全的是隐性的制度安排。单纯的支付方便快捷,并不能决定一种货币一定是好的货币,也不能决定某一种物质或技术一定会成为受欢迎的货币。同样,货币发行和流通的制度安排,只有有利于货币的顺畅流通、有利于央行对流通中货币的管理、有利于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与传导、有利于公平市场环境的维护,才是一种好的货币。

数字人民币试点至今,在显性的个人支付领域打通各种场景的支付通道,有许多创新,可以说成绩显著。这方面的试点,应该讲,已经大功告成,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可以在今后的运行中逐步进行。在数字人民币正式发行后,相信市场主体会在相关制度框架约束下,不断创新支付应用场景。

接下来的试点,可能需要转入艰难的发行和制度管理领域,这是正式发行前最关键的阶段。目前,除了“双层架构”的概念性表述,关于数字人民币发行的具体制度安排还没有出台,各运营机构在试点中的具体做法也各有不同。相信通过试点能为制度的制定提供现实的经验和依据。本文根据对前期试点的观察,就发行环节的可能模式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数字人民币的流通形式

首先,按照央行的设计,数字人民币发行实行双层架构,与纸币现钞一样,由央行向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为社会大众提供数字人民币服务。这里有一个问题,商业银行向社会大众提供数字人民币是通过一个口子还是多个口子?

目前,大多数纸币是以社会个人或机构提取存款的方式流向社会的。此外,贷款直接发放现钞的口子是敞开的,不过贷款直接使用纸币现钞不需要任何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等管理成本。最近苏州在试点用数字人民币直接发放贷款,效果如何有待观察。如果作为一个场景,纸币能走通,数字人民币也必须走通,理论上无可非议。不过,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可能也需要对试点结果进行必要性论证。

用数字人民币或现钞直接发放贷款,需要考虑其对企业、商业银行和央行管理的影响。

对商业银行而言,需要增加一套基础设施投入和维护管理,多一个口子也多一个风险点。

货币对于企业而言,除了是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贮藏外,更是“资金”和财务管理工具。作为资金和财务管理工具,主要关注的是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支付的便捷性则在其次。企业获得一笔贷款,可以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是,贷款先进入存款账户统筹管理,再逐笔对外支付;第二种是,直接接受现钞或数字人民币,用现钞或数字人民币逐笔对外支付,将多余的现钞或数字人民币存入银行;第三种是,将获得的现钞或数字人民币贷款先存入银行存款户统筹管理,再根据经营需要逐笔对外支付。三种方式在效率上没有太大差别,但在管理上,企业财务应该会有自己的选择。

从试点情况看,大多数借款人得到数字人民币贷款后,会第一时间将其存入银行存款户。个别企业发现存款兑换数字人民币免费,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免费,就逐笔从存款户提现数字人民币对外支付。这是典型的出于效益考虑的行为,当然也与数字人民币支付比纸币现钞支付方便有关,但企业并不在乎数字人民币与银行转账支付在效率上的差别。

从央行的角度出发,确保货币在支付结算中的流通顺畅是货币发行的重要目标,但货币发行管理成本、货币流通管理成本、不同货币流通形式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都是需要考量的目标。为了这些综合目标,有时需要有意识限制一些流通形式。

央行之所以要发行数字人民币,减少纸币、硬币的发行与流通就是重要的考虑因素。2000年前后,曾经有讨论开展个人支票结算业务,原因是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现金发行量越来越大,流通中现金的管理成本越来越高,即使增加高面额币种,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发行个人支票,一方面可以大量减少纸币的发行与管理成本,同时可以将大量流通中的货币纳入银行存款。后来因为看到银行卡、电子支付的发展趋势,没有启动这项工作。

回过头看,这个决策是正确的,避免了基础设施投入的浪费,银行卡、电子支付,特别是第三方支付有效地减少了现金发行量和流通量,也不需要增加500元、1000元面额的纸币,将更多的货币纳入银行存款。

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也是要考虑流通中现金的增加对货币流通管理、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因此,只要不影响交易的顺利完成,一些场景是鼓励还是限制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应该是可以有所选择的。所以,贷款直接使用数字人民币是否需要有所约束,在数字人民币正式发行时需要在制度上有所考虑。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这实际上是央行如何发行数字人民币的问题。目前“双层架构”的具体安排还不太清楚,与纸币发行相比,多了一个“运营机构”,在“双层”之间多了半层。这可能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