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积极财政政策正靠前发力,并针对新形势微调,加大中小微企业纾困力度。与此同时研究准备新的预案,做好相应的政策储备。近期部分市场人士呼吁加大财政政策刺激力度。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近期2.5万亿元的退税减税加快落地,并针对困难行业、小微企业加大税费支持力度,给企业纾困。3.65万亿元专项债发行明显提速,有利于稳投资。财政支出进度也加快,保民生。当前积极财政政策在稳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发力仍有一定空间,可以提前做好政策储备,比如针对性加大困难行业减负力度,直接补贴受疫情冲击大生活困难的居民,调整预算加大国债发行规模支持地方保民生等。
财政发力靠前再提速
经济下行需要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冲。今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依然保持一定力度,而且为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政策发力明显靠前。
为了给企业纾困,今年退税减税规模高达2.5万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高达1.5万亿元。随着疫情多点散发,4月份以来财税部门要求加快退税进度,以进一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减轻企业负担。
4月27日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4月20日,税务部门累计已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和增加现金流1万亿元以上。这些红利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了加快退税减税降费外,已有的部分税费支持政策也在悄然加码,并针对性出台新的减税举措。
比如,2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政策,由5个特困行业(餐饮等)扩大到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所有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5月1日至年底,对符合条件的快递收派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
普华永道中国间接税主管合伙人李军告诉第一财经,对于特困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缓缴社保费的政策可以缓解企业在疫情时期的现金流压力,对于快递收派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也可以降低企业税负。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很大,特别是对于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在收入下滑的情况下,如果可以及时获得退税,不仅能够改善现金流,降低资金成本,而且能够提升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与克服眼前困难的信心。
除了退税减税降费外,为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急需扩大有效投资,地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而在地方财政增长乏力当下,地方政府依赖专项债券来为基础设施融资。今年新增专项债规模为3.65万亿元,与去年持平。
今年以来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远超去年,一季度已经发行1.25万亿元,叠加去年第四季度超万亿专项债资金部分实际在今年使用,推动力今年一季度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近期第一财经从地方了解到,在此前国务院要求9月底前发完全部新增专项债任务基础上,财政部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快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6月底前要完成大部分今年新增专项债的发行工作,并于三季度完成剩余额度发行扫尾工作,为后续政策实施留出空间。
今年一季度财政支出进度也明显加快,以促投资、保民生,从而稳经济。财政部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587亿元,同比增长8.3%,支出进度比去年同期略快。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解读说,各级财政部门持续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冯俏彬告诉第一财经,今年以来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加快,专项债发行也明显提速,而且财政支出进度也比较快,这说明了积极财政政策确实在提前发力,这对稳定宏观经济形势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留抵退税缓解企业现金流,提振中小微企业发展信心。
冯俏彬认为,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已经有一定前瞻性,当前应该继续落实好已有的政策,并提前付诸实施,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主体困境。
做好政策储备,财政仍有发力空间
随着国内外形势出现超预期变化,造成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在加快落实好已有纾困等政策基础上,国务院要求相关部门研究准备新的预案。
4月1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表示,统筹疫情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的区间,相应的政策已经明确,各项措施目前都在按照提前发力、精准施策的要求全力推进,更多政策组合也在研究和储备之中。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告诉第一财经,面对疫情扩散等新形势,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宏观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更要积极作为,相机抉择,研究新的更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并适时出台。
“近期国家扩大阶段性缓交部分社保费受益范围,并针对物流、外贸出台的新的税费支持举措,其实就体现了财政政策根据新形势在微调,针对市场堵点、风险点实施精准调控。”施正文说。
冯俏彬认为,当前疫情冲击下,财政政策需要对冲和缓解因疫情防控影响较大的一些困难行业、部分老百姓,这方面纾困力度可能还需要加大。未来要按照国务院要求,做好相关财政政策预案和储备。可以继续研究和优税费支持政策,但总的来看空间不大。
施正文表示,未来税费支持政策储备方面,主要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