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3月初春的温暖刚使樱花开放、柳树发芽,气温就要在一夜之间回到冬季。
3月16日至18日,受一股转折式冷空气影响,中东部现大面积“换季”式降温,北方将重返寒冬,南方偏高的气温也会大幅回落,例如太原的降温幅度达21℃,15日的最高气温是25℃,到17日最高气温只有4℃,合肥的气温降幅也达19℃。
如此极端的降温或许是延续了2021年气候的特点。近日由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公报(2021)》(以下简称“《公报》”)指出,2021年中国气候暖湿特征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强发广发并发,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寒潮过程多,极端性强,影响范围广,2021年发生并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有29次,其中寒潮过程11次,较常年(5.2次)明显偏多,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
近日发布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周期第二工作组报告”提出,中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刘俊国说,这份报告专门设立了第四章“水”,评估了现在与未来的水安全风险。全球约40亿人每年遭遇至少一个月的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水相关灾害与全球变暖息息相关。
与去年多雨的北方相比,2021年对广东来说属于异常枯水的年份,今年春节前后广东迎来了比往年范围更广的咸潮,一些地方的自来水变咸,水压变小,甚至停水。当地鼓励居民节约用水。之后通过“压咸补淡”等确保了天文大潮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
极端的气候
近期发布的IPCC第六次评估周期第二工作组报告提出,中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据《公报》,2021年气温创1951年来新高,全国平均气温10.5℃,较常年偏高1.0℃。在汛期暴雨过程强度大,如河南特大暴雨极端性显著;区域性阶段性气象干旱明显,华南干旱影响较大;寒潮构成多、强度大,极端低温频现。各区域中,华南降水量偏少,华北地区则为1961年以来最多;七大江河流域中,珠江流域降水量偏少,其他均偏多。
具体而言,去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0℃)12.0天,为1961年以来次多,仅少于2017年(12.1天),极端高温事件和极端低温事件均偏多。2021年高温过程为1961年以来最多,年内发生区域性高温过程9次,比常年偏多5次。高温过程结束时间为历史最晚,南方结束时间较常年(8月30日)偏晚36天。这也使夏季用电高峰持续时间变长,广东等地发布了有序用电方案。
全国有23个省(区、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中天津偏多83%、河北偏多71%、北京偏多70%,均为1961年以来最多。7个省(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其中广东偏少24%、广西和福建偏少13%。
《公报》梳理的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包括,华南阶段性气象干旱造成严重影响。2021年华南地区降水量偏少16.9%,为2004年以来最少,阶段性气象干旱特点突出,虽然期间偶有台风可暂时缓解旱情。但气象干旱的频发使华南土壤墒情低,江河水位下降,山塘水库干涸,对农业生产、森林防火、生活生产等产生了不利影响,珠江口出现咸潮,影响对港供水和电网安全等。
今年春节前后珠江流域出现了罕见的可以影响到广州的咸潮。华南理工大学水利工程教授黄国如说,珠江口的咸潮问题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长期存在,首要原因是珠江流域本身的特点,其次是人口密度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更大。一般咸潮靠近入海口,比如珠海、中山,而去年降水量少,导致咸潮上溯,以至影响到广州、东莞等地。
近期发布的IPCC第六次评估周期第二工作组报告提出,中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此前发布的第一工作组报告科学界已形成一些共识,包括人类活动造成的变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认为影响正在导致包括热浪、强降水和干旱在内的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为频繁和严重。
第二工作组报告的主题是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报告信息显示,自2008年以来,毁灭性的洪水和风暴每年迫使超过2000万人离开家园;全球有一半人口每年至少有一个月面临用水不安全问题。仅在未来十年内,气候变化就会将3200万至1.32亿人推向极端贫困。到本世纪中叶,由于海平面上升,10亿人将面临更大的洪灾风险。
刘俊国表示,人为气候变化影响水安全,增加了由社会经济因素造成的水资源脆弱性。全球升温1.5℃到3℃间,洪水风险将会翻倍,随着升温进一步加剧,经济、农业、水电潜能损失也会随之增加;在2℃和4℃变暖情景下,全球将有30亿~40亿人面临物理性缺水问题。在本世纪后半叶,若不控制升温幅度,由气候引起的水文变化还将造成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亚洲的温升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值。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因热带气旋和风暴潮灾害冲击损失最严重的十个国家之一。海平面上升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位居世界首位,广州是世界上最容易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经济城市之一。
遭遇干旱的广东
当受咸潮影响时,因水厂没有“咸水淡化”设备和工艺,自来水中会有咸味。
尽管广东降水丰富,水库湖泊众多,但人均水资源量少。东莞水务局的统计显示,东莞水资源量平均为21亿立方米,按常住人口1000万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