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促进消费复苏
时间:2021-05-17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后疫情时代,全国经济恢复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点:经济供给侧恢复的节奏要快于需求端,需求端内部投资的恢复步伐要明显快于消费,经济恢复不同步。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消费的恢复也滞后于其他主要变量,消费增速低于生产、投资和出口等指标单月增速,居民消费是目前主要经济指标中唯一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宏观变量。如何进一步提振消费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从消费的结构看,商品消费修复总体较好,今年3月,全国商品零售两年复合增速为6.9%,比疫情前即2019年12月只低1个百分点。但服务消费的修复不及预期,3月餐饮收入两年复合增速为0.9%,比疫情前要低8个百分点。今年“五一”期间,游客人数超过疫情前正常水平,旅游出行等活动基本恢复,但以旅游收入衡量的消费只恢复到正常水平的77%,表明消费总体恢复还不足。

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影响巨大,一定程度导致了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在疫情初期,消费者比较谨慎,主要囤积生活必需品,减少不必要支出,销售渠道也向社交电商、线上直播等线上方式转移。随着各地政府推出消费券措施,消费才逐渐激活,但由于消费行为的变化,目前线下的实体商店的销售恢复还需要时间,住宿和餐饮的恢复也还需要一个过程。

疫情冲击对居民收入造成了较大影响,成为当前制约消费恢复的主要因素。从增速看,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在7%左右,居民支出一季度两年复合增速只有3.9%,均低于疫情前的水平。从收入结构来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整体增速连续低于中位数增速,疫情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较大,比如农村外出务工人数一季度较2019年同期少增近250万人,不同收入群体的财富增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低收入群体有消费意愿但消费能力受到制约,导致总体消费增长困难。此外,疫情对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有不利影响,据调查,后疫情时代居民消费意愿有所下降,消费占比较2019年底下降5.7个百分点。

虽然消费面临一些困难,但是我国消费增长的基础依然稳固,居民消费持续扩大的趋势不会中断。一是经济在持续稳定恢复,各国陆续推出刺激政策,就业在增加,居民收入在增长,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二是消费环境持续改善。随着疫苗接种的推广,外出消费的信心在恢复,人口流动限制的措施放松,加之对消费者保护的力度加大,为消费的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消费政策不断推出。今年以来,持续推出汽车下乡、家电更新以及促进服务消费等政策,对相关行业的消费带动作用明显。

我国有14亿人口,消费增长具有强劲的动力,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统计数据,我国人均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3年的13220元增长到2019年21559元,年均增速达到8.5%。社会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21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0万亿元,年均增长10.94%。消费对经济的作用更加重要,从2014年到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到2025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望接近3万元,“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费市场。

未来消费发展的主要趋势依然是消费升级。一是对产品质量要求更高。随着社会总体收入的提升,社会对产品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社会需求向高质量产品集中,这从汽车消费得到印证,在汽车总体消费放缓的情况下,高档汽车消费在提速。二是国货得到市场的青睐。近几年我国企业全面提质创新,消费者对国货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再提升,未来国产优质品牌将会成为大的潮流。三是个性化消费。通过独特的消费设计作为个人标签,在产品服务上,个性化、定制化产品将增加,而人工智能又能很好地支撑这一趋势。四是对服务型消费持续增加。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医疗、健康、旅游等需求将会增加,到2035年,我国新增服务性消费规模将累计近70万亿美元。

未来消费持续增长的动力根本还在于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夯实消费持续增长的基础。一是要推动共同富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切实提高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的占比,加大收入再分配力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释放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潜力。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加社会就业。民营企业贡献了80%的存量就业,必须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充分吸纳社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三是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的储蓄率将会逐渐下行,必须加快教育、医疗、社保领域的改革,消除后顾之忧,降低人们的预防性储蓄,释放社会消费潜力。四是加快探索新的国际贸易体系。以海南自贸港作为对标国际标准的试验田,承担更多的对外贸易的改革任务,积累出一些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新经验,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